固緯電子 以 Agent 架構突破產品少量多樣的製造難題

全球智慧製造進入 AI 下半場之際,對面臨產品少量多樣、高變異挑戰的台灣企業而言,AI 導入的關鍵早已不再是技術本身,而在於能否將難以傳承的老師傅經驗轉化為可複製的「系統能力」。電子測試儀器大廠固緯電子(GW Instek)與英登科技合作開發的 AI Agent 品質協作系統,便成功達到這個極具挑戰性的目標。

固緯深耕電子測量儀器領域超過半世紀,產品線高達 300 多種基本系列,延伸出近 2400 種型號,PCB 板超過 500 種。然而,這種高變異製造特性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由於機種差異過多,製程標準難以固化;此外,產線頻繁更換,光是半天就可達十次之多,使得新人訓練與經驗傳承成本極高。

更嚴重的是,過去品管集中於後段 AOI 檢測,導致錯誤發現過晚,尤其 DIP 組裝不良率曾高達 5%,若在過錫爐後才發現錯誤,重新來過的代價相當巨大。固緯電子副總經理林欣怡坦言,如果能越早解決,就能降低費用。

因此,固緯決定將品質把關前移至 DIP 組裝工站,以「即時修正」取代「事後補救」,從源頭降低不良率與相關風險,並鎖定此環節作為 AI 導入最具投資效益的突破點。

AI Agent成知識的數位轉譯與即時部署

固緯要突破的技術瓶頸在於,如何讓 AI 快速學會老師傅的隱性經驗,並能在「小量多樣、頻繁換線」的高變異環境中,即時精準輔助現場作業人員減少錯誤率。

為此,固緯與英登科技合作,從「知識建模」出發,開發出能自我學習與推理的 AI Agent 架構。英登公司董事長陸一平解釋,傳統 AI 視覺檢測仰賴人工標註,但是固緯產品多達 2400 種,不可能逐一標註、建模。因此, AI Agent 採取了「理解製程」而非僅「辨識影像」的高階設計思維,核心包含了三大階段:

第一步是知識萃取與生成。透過技術文件、料件製程、替代料等數據,系統建立「知識包」,隨後利用大型語言模型(LLM)生成未被記錄的老師傅經驗,例如何謂「不良」與最常見的錯誤情境,實現隱性知識的數位轉譯。

接著是三大訓練數據集的建立。其中包含「推論」,意即預測下一步會出現的狀況;「推理」判斷錯誤由哪個行為造成。並且「深度思考」從上下文影像中找出不良根因,結合強化學習,讓 AI 具備人類式的因果決策能力。

最終則是模型壓縮與終端運算。為了實現即時推論,龐大的老師傅模型被蒸餾成輕量模型,直接部署於生產線攝影機進行邊緣運算。陸一平表示,透過這三個步驟,AI Agent 真正能做到即時看、即時說、即時反應,實現現場決策支援。

AI 介入後的文化轉變 從「事後補救」到「人機共學」

AI Agent 上線後,固緯電子的 DIP 組裝產線發生本質變化。過去人工難以即時察覺的錯誤,如插錯、反插或漏插,如今均可在第一時間被標示提醒,不良率趨近於零。更重要的是,這場轉型引發了組織文化上的革新:

先是即時共學模式的建立,AI 不再只是糾錯者,而是知識的放大器。當 AI 提醒錯誤、員工立即修正時,新的記憶被建立。陸一平認為,AI Agent 是一種幫助作業員快速建立「老師傅的手段」,它讓每一次修正都能變成可學習的知識。

其次則是組織信任的重塑,雖然初期員工曾將 AI 視為「監控者」,但是,當系統幫助他們即時提升績效、減少重工後,抗拒感逐漸消失。AI 成為能夠幫助一線員工更快成為老師傅的協作夥伴。固緯電子董事長林錦章認為,AI 導入的價值不在於自動化多少流程,而在於讓企業重新學會如何學習。

固緯不將 AI Agent 視為單一專案,而視為企業長期的文化工程,這股文化也逐漸擴散至其他業務線。林欣怡認為,這是公司第一次用系統的方法保存經驗。過去依賴個人手感的「人治經驗」,如今被轉化為可循環、可擴散的「系統能力」,為所有面臨高變異與缺工挑戰的製造業,提供了一個寶貴的 AI 轉型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