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慧國家公民觀點探討數位健康治理──醫療與健康的創新生態系與雙向增益(1)
「大健康」的興起與發展趨勢
「大健康」(Big Health)這個概念近十多年逐漸在全球各地被提出並討論,它的內涵比傳統的「醫療」或「健保」更為廣泛,非僅止於「生病後治療」。其內涵包括:(1)健康的全周期管理:涵蓋從出生、成長、成年到老年的各階段,不只是疾病治療,還包括預防、保健、康復、養老等「促進健康」的行為;(2)健康要素的多元化:不只限於醫療服務,還包括飲食、運動、心理健康、生活方式、環境品質、社會支持等,涉及醫療、公共衛生、養老服務、體育、保險、健康科技、智慧醫療、營養食品等跨領域產業;(3)以科技與資料及數據為基礎:利用 AI、大數據、穿戴裝置、基因檢測等技術,進行個人化健康管理,注重預測、預防、個人化和精準化;(4)經濟與社會層面的延伸,大健康是一個「產業生態系」,不僅是衛生醫療體系,更是健康經濟與社會福利的支柱及產業創新。
大健康是全面框架與產業生態的創新體系,核心是「以人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追求的是「國民健康」。而國民健康的社會目標是提升整體國民的健康水平與生活品質,國民健康關注的不僅是「活得久」,還是「活得好」,讓健康成為一種社會資本;同時,國民健康不只是政府責任,也需要家庭、企業、社區、個人共同參與。
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健保)制度自1995年實施以來,被視為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衛生政策之一。其以「公平、普及」為核心,讓超過99%的台灣人口能以相對低廉的保費享有醫療服務。台灣健保所建立的醫療安全網,已經成為台灣社會凝聚力的一部分,也是國際間經常引用的成功案例。然而,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病比例增加、醫療資源不均與健保財務壓力等問題日益顯著,單靠健保早已無法全面涵蓋前述的需求。這意味著,未來台灣的健康政策必須跳脫「健保即健康」的思維,進一步探索如何透過 數位科技 與 政策配套,打造一個更全面且永續的數位健康(Digital Health)生態系。
因此,本文的核心焦點即探討:在大健康的趨勢及國民健康目標之下,如何翻轉思維與制度架構,以公民為中心,以科技為驅動力,建立完善的數位健康政策與產業發展機制,並搭配資料治理與制度配套,邁向以公民為中心的智慧健康社會。
健保體系與數位健康的張力及數位健康發展的迫切需求
「健保」是「全民健康保險」的簡稱,它是一個社會保險制度,旨在保障民眾的醫療權利,使其能夠獲得必要的醫療照護,不會因費用問題而無法就醫。 因此,健保能為民眾的健康提供安全網,使大家能在需要時獲得醫療協助。 全民健保的運作方式為:繳納保險費、給付醫療費用、社會保險特性、保障就醫權利、以及健康存摺功能。
近年來,遠距醫療結合智慧醫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臨床與醫療產業的格局,醫療體系的數位轉型正在重塑醫療模式與價值。也就是說,大健康是更廣泛的數位健康體系,它不僅提供經濟上的保障,更能透過各種功能,幫助民眾更積極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然而,台灣健保制度取得巨大的成就,必伴隨著相當侷限性。健保是基本的醫療保障制度,核心是「病有所醫」,它確保國民「生病能看得起醫生」。健保只是屬於醫療保障部分,其本質是「醫療支付制度」,偏重治療面而非健康促進。但健康不僅需要醫療做為安全網,健保更不等於健康,醫療體系只是大健康的一環。大健康涵蓋疾病預防、養老、心理、營養、運動、智慧健康科技等,超越健保給付範圍。大健康的生態系健全能真正帶來國民健康的落地實踐,健保制度固然良善,但這也形成數位健康發展的張力:
健保的強項是在:(1)普及性:全民皆納保,確保健康權。(2)可近性:醫療院所密度高,健保卡使用便利。(3)成本控制:藉由總額制度與費用審查抑制醫療浪費。
健保的侷限則是在:(1)支付導向:醫療給付主要針對治療與藥物,對於健康促進、預防醫學與心理健康的投資不足。(2)財務壓力:高齡化與慢性病患者增加,導致健保支出逐年攀升。(3)創新限制:健保支付機制偏向傳統醫療,對新型態數位健康產品或服務(如穿戴設備、遠距健康管理)缺乏支持。(4)資料孤島:雖然健保署擁有全球最完整的醫療資料庫之一,但應用侷限於支付與研究,缺乏與生活健康數據、產業數據的串聯。
健保制度與數位健康之間,並非替代關係,而是互補關係與創新生態系的關係:健保維持基礎醫療保障,數位健康則承擔「預防、促進、延伸」的角色。亦即,健保制度保障了醫療可及性,是大健康體系的基礎;大健康則補足健保未涵蓋的領域,例如長照、運動健康管理、預防醫學、健康產業。如果大健康理念落實,因為疾病發生率下降、慢性病惡化減少,能減少健保體系的財務壓力。
結合科技應用的大健康,將建構以數位健康創新生態系:從治療走向預防:強調疾病風險評估、生活方式管理與早期介入。跨領域整合:涵蓋醫療、保險、ICT、社福、社區資源。產業驅動:帶動新創、數位醫療、健康科技的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