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慧國家公民觀點探討數位健康治理──醫療與健康的創新生態系與雙向增益(2)

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病比例增加、醫療資源不均與健保財務壓力等問題日益顯著,單靠健保早已無法全面涵蓋前述的需求。這意味著,未來台灣的健康政策必須跳脫「健保即健康」的思維,進一步探索如何透過 數位科技 與 政策配套,打造一個更全面且永續的數位健康(Digital Health)生態系。

三、科技應用與數位健康的發展

  科技的進步正在重塑健康產業的樣貌,台灣若要在醫療與健保體系精進與智慧化的同時推動數位健康,必須充分應用人工智慧、物聯網、雲端、區塊鏈等新興技術,並建立能與政策緊密結合的制度性架構。例如:

(1)人工智慧能透過醫學影像輔助診斷提升速度與準確性,並藉由結合基因與生活數據建立疾病預測模型,進一步提供個人化的健康建議,涵蓋飲食、運動與生活管理。

(2)物聯網與穿戴裝置則讓日常健康數據如心跳、血壓、血糖與睡眠品質得以即時蒐集,並透過遠距醫療回傳醫師端,形成持續性的照護模式。

(3)在合規的前提下,雲端與區塊鏈的結合則使跨機構或個人持有的健康資料使用成為可能,同時確保資料使用具可追蹤性與安全性,避免未經授權的濫用。

(4)而數位孿生技術更能為個人或群體建立虛擬健康模型,模擬疾病演變與治療成效,進一步強化精準健康管理。

唯有當這些科技應用與政策配套相互呼應,數位健康才能從零散的市場應用提升為一個具系統性且能真正促進全民健康的長遠機制。這些科技應用若能與政策配套結合,將能使數位健康從零散的市場應用,成為具系統性的健康促進機制。

四、醫療與健康的雙向增益

醫療與健康的發展正邁向雙向增益的新階段。在傳統醫療體系之外,個人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健康數據,若能有效整合並在合規架構下運用,將帶來多重價值:

精準醫療與預防醫學:透過將這些數據與臨床資訊結合,不僅能推動精準醫療與預防醫學,更能預測疾病風險並實現個人化治療。

保險與健康金融創新:同時,動態健康數據也為保險與健康金融注入創新動能,作為風險評估的依據並支持促成以行為為基礎的行為導向型保險與創新金融服務。

數位健康平台:企業若能在此扮演資料協調者,將醫療、健身、保險、藥廠與公共衛生等多方串聯,便能構築跨域數位健康平台,形塑完整的生態圈。並提升公民健健康識能與自我管理。

創新生態系國際化:更重要的是,若能掌握跨境合規與標準化機制,還將具備進軍全球市場的先行優勢,為數位健康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成長契機。

五、政策配套的核心思維

政策配套的核心思維,正是決定未來健康治理能否邁向智慧化與永續化的關鍵。核心思維的內涵必須包括:從機構為中心到以公民為中心、打破資料孤島及建立資料治理制度、以及健保與數位健康互補的良性發展。

首先,在治理觀念上,必須突破過去以醫療機構為中心的框架,將「公民」視為健康管理的主體。這樣的轉變,不僅能賦予個人更高的自主權,讓每一位公民不再只是就醫時的「病人」,更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動累積健康數據,並決定其使用與授權方式。唯有如此,健康資料才真正回歸到「屬於個人」的本質,進而提升社會對資料使用的信任度。

其次,資料治理需要徹底打破各自為政的格局。醫療機構所掌握的臨床與就醫紀錄、長照體系中的照護資料、以及地方政府所蒐集的公共衛生數據,若仍封閉在各自的資料庫中,將難以發揮整體價值。因此,建立跨部會協作的資料共享平台是必要之舉,透過標準化、互通性與合規的技術框架,不僅能提升政策制定的精準度,也能加速研究與創新應用的落地,避免「資料有而不用」或「重複投資」的問題。

再者,健保與數位健康應被視為互補而非替代的雙軌。健保的角色在於確保全民獲得基本醫療照護的安全網,而數位健康則能將這個基礎延伸至更廣泛的預防、管理與個人化服務。例如,健保負擔必要的醫療處置,數位健康則可藉由穿戴裝置、行為數據與AI預測模型,協助民眾提前發現健康風險,並透過個人化建議延緩疾病發生。這樣的分工,不僅能提升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也能降低長期健保財務的壓力,形成一個兼顧公共性與創新性的健康生態。

總體而言,這套政策配套不僅是技術或制度的調整,更是一場價值與治理模式的轉型。當公民真正成為健康的主體,資料能跨域流通,健保與數位健康形成互補,才能推動健康體系由「治療」走向「預防」,由「支出」走向「投資」,為國家構築更具韌性的健康未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