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慧國家公民觀點探討數位健康治理──醫療與健康的創新生態系與雙向增益(4)

隨著大健康與數位健康的發展,健康資料已不再僅限於醫療機構的電子病歷(EHR)或健康資訊系統(HIS)。來自穿戴式裝置、行動應用、居家照護設備、生活型態平台等多元來源的個人健康資料,正逐漸成為完整健康圖像的重要拼圖。

八、未來展望

若台灣能在健保制度之外,建立完整的數位健康政策配套,將為國家、社會與個人帶來多層次的長遠效益。

  1. 首先就是直接減輕健保壓力,透過預防醫學與數位健康管理,可及早偵測疾病風險與改善生活習慣,不僅降低醫療支出,也有效減輕健保系統的財務與運作壓力,使有限醫療資源得以更精準分配,提升整體醫療效率。
  2. 其次,完善的數位健康政策將催生健康科技產業的創新與成長,更可以帶動保險金融加入,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系,從軟硬體研發、健康服務到數據應用,均能帶動 GDP 增長並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出口及創造就業機會。
  3. 在社會層面,透過嚴謹的資料治理、隱私保護與透明授權機制,民眾對個人健康數據的信任度將大幅提升,願意分享數據以支持公共衛生、科研創新及智慧醫療服務。這不僅增進社會信任,也形成數據驅動的健康決策與公共政策基礎,讓政策制定更精準、更符合公民需求。
  4. 最終實現智慧國家與優質生活。這樣以公民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不僅改善個人生活品質,也將推動智慧社會建設,促進醫療、健康、長照、運動與生活方式的跨域整合,形成數據流通、服務協同與科技創新的循環生態。透過數位健康政策,台灣將不僅在醫療保障上持續領先,更能塑造以公民福祉為核心的智慧國家典範,為社會、經濟與國際競爭力注入持久動能。

九、以個人為中心的數位健康資料管理:合規視角下的發展模式

隨著大健康與數位健康的發展,健康資料已不再僅限於醫療機構的電子病歷(EHR)或健康資訊系統(HIS)。來自穿戴式裝置、行動應用、居家照護設備、生活型態平台等多元來源的個人健康資料,正逐漸成為完整健康圖像的重要拼圖。這些非醫療機構所持有的資料,若能在合規、安全與互操作的前提下進行整合,將有助於實現「以個人為中心」的數位健康資料管理模式,並有效串接智慧醫療應用。

  1. 合規挑戰與必要性

非醫療機構所蒐集的健康相關資料,常涉及高度隱私性與跨境流動。例如,穿戴裝置紀錄的心率、睡眠與活動數據,或保險公司、健身平台所收集的生活數據,皆屬於個人健康敏感資訊。若缺乏合規框架,這些資料可能面臨濫用、洩漏、甚至歧視性決策的風險。因此,建立明確的 資料治理規範 與 隱私保護機制,成為發展數位健康的首要任務。

在合規上,應考量:資料所有權與控制權、資料最小化原則、隱私與安全標準、跨境合規性、個人為中心的數位健康框架。在合規基礎上,數位健康資料的管理模式可發展為分層式架構:

(1)邊緣裝置與感測器層:穿戴式裝置、居家照護設備與行為數據平台作為資料入口。

(2)個人資料保管層:建立個人健康數據的集中Wallet,賦予使用者對資料存取、授權與共享的自主權。

(3)隱私保護與計算層:透過科技技術,確保隱私保護與分析並行。

(4)互操作與 API Gateway:建立標準化介面(如 FHIR API、OAuth2.0、OpenID Connect),確保不同系統間的資料互通。

(5)智慧醫療串接層:將個人資料在合規框架下導入醫療場域,協助醫師診斷、臨床決策與預防醫學應用。

此模式將個人置於核心位置,讓個人得以決定何時、如何、與誰共享資料,並確保與智慧醫療之間的串接過程具備法遵性與可信度。

2. 智慧醫療串接的合規考量

數位健康資料若能合法進入醫療系統,不僅能提供更完整的臨床資訊,還能支持個人化醫療與精準醫學。然而,這一過程必須考慮:

(1)責任歸屬:醫療機構在使用第三方資料時,需明確界定責任分工,避免因資料品質不佳導致醫療糾紛。

(2)資料可追溯性:應建立資料使用紀錄(audit trail),確保每一次存取均可被追蹤與稽核。

(3)知情同意與透明度:個人必須清楚知曉資料用途,並能隨時撤回授權。

4. 思維翻轉的創新生態系

(1)個人健康主權(Data Sovereignty) 將成為數位健康生態的核心,未來資料框架必須以「使用者自主」為起點。

(2)技術治理與法律治理需雙軌並進:單靠技術無法消除風險,必須輔以法規與倫理規範,建立社會信任。

(3)智慧醫療與大健康的融合:數位健康資料不僅用於醫療場域,還將拓展至保險、公共衛生與生活服務,形成跨產業生態圈。

(4)合規即競爭力:未來能夠同時兼顧「合規性、互操作性與隱私保護」的資料管理模式,將成為推動智慧健康產業的關鍵。

十、代結論

未來的大健康競爭力不僅取決於數據量,更關鍵的是合規性、互操作性與用戶信任。建立「以個人為中心」的數位健康資料治理框架,並有效串接醫療、保險與生活服務,是全球數位健康產業的發展趨勢。數位健康不僅是產業創新的契機,更應上升至國家戰略層次,推動一個以公民福祉為核心的智慧健康社會。台灣的健保制度是社會安全網的基礎,但大健康的未來需要更廣的政策布局。數位健康並非健保的延伸,而是一個全新治理模式,需建立在 資料治理、制度創新、監理機制、公民參與與產業發展 等多面向配套之上。

只有當健保醫療與數位健康形成配套與同步發展體制,台灣才能從「全民健康保險的典範」進階邁向「智慧健康國家的先行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