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AI 進入日常,產業全面新進化

當 AI 進入日常,產業全面新進化
知勢電子報 | 2025.09.28

各位朋友們好:

過去的這個月參與多場論壇、評選活動,像是說好了一般,無論外商台商、軟體硬體或產官學界,專家們不約而同從科技發展史和總體經濟的宏觀角度,檢視 AI 的現在與未來可能發展。所以,也讓我想起一件當年的事。

當年,指的是 ChatGPT 尚未出現的 2019 年(但當時 GPT-2 已寫出了那篇著名的獨角獸新聞)。陳昇瑋執行長找我討論專欄,他想寫「金髮女孩原則」。這個詞出自英國童話《三隻小熊》,故事是說金髮女孩不小心走進熊屋,在偷吃過三碗粥、偷坐過三把椅子、偷躺過三張床後,覺得不太冷不太熱的粥、不太大不太小的床和椅子最好。簡單說,就是適合自己的最恰到好處。

「這會不會看起來像廢話?」當時我們覺得這原則寫成文字,實在過於平凡,但最終還是寫進了當期的雜誌專欄。原因無他,因為這是企業要導入 AI 或新科技時,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引。

就算到如今,這個原則依然重要。但,究竟什麼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或許才是真正的大哉問。

在某次演講中,一位企業經營者問我,「我們公司要導入 AI 聊天機器人客服,需要注意什麼?有推薦的新創嗎?」

「為什麼選擇從 AI 聊天機器人開始?」我好奇反問。

「可以節省成本啊!」

「確定可以節省成本?節省多少?會不會反而影響業績?」我再問了一個其實蠻複雜的問題。

「可是,大家不是都做這個?」

類似這樣的例子並不罕見,很多企業誤以為只要有人懂 AI 技術,就能成功導入 AI;如果別人都這麼做,自己跟著做應該不會有錯。實際上,如果漏掉「了解自己」這個步驟,導入成果不如期望還算小事,錯過轉型最佳契機的損失就難以計算了。

所以就像金髮女孩原則所說,我們對 AI 的態度必須不偏不倚,要知道 AI 不是什麼事都做得到,更不需要為了 AI 而 AI。在資源有限和理解生成式 AI 技術侷限的前提下,理解企業的價值與問題,整合不同技術,無論是 RPA 或 AI Agent,都可能成為企業的最佳解。

久違的教師節連假,藉此機會向多年來協助 AIF 的講師顧問們致上最誠摯感謝,謝謝大家的無私分享,無論付出的是時間、知識甚至資源,都是對 AIF 與台灣社會的莫大祝福。

當然,相信有不少朋友跟我一樣,心繫著花蓮光復鄉的災情和復原狀況。期盼逝者安息、災難不再、家園平安。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本期目錄

AI 落地 觀點

從實驗到落地:Living Lab+ 推動 AI 走進台灣日常生活

人工智慧過去多被視為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的關鍵引擎,但如今其角色正快速擴展到健康、運動、娛樂與文化等生活場域。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AI 不再只是產業技術,而是影響社會結構與生活品質的重要推手。如何加速 AI 從實驗室走入日常,並在確保可靠與普及的前提下創造價值,將是未來十年產業與社會共同面對的關鍵課題。

閱讀更多
AI Agent 新創

從 RPA 到 AI Agent:台灣新創串起品質、效率與知識傳承

在國際供應鏈競爭與數位轉型的雙重壓力下,企業對品質的要求已從單點的產品檢驗,演變為對產線全程的系統性監控。為應對此一挑戰,智慧製造的浪潮催生了新的解決方案,其中,能自主運作、串連流程的「AI Agent」(AI代理人),正迅速成為產業關注的焦點技術。

閱讀更多
智慧醫療 觀點

醫療與健康的創新生態系與雙向增益

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病比例增加、醫療資源不均與健保財務壓力等問題日益顯著,單靠健保早已無法全面涵蓋前述的需求。這意味著,未來台灣的健康政策必須跳脫「健保即健康」的思維,進一步探索如何透過 數位科技 與 政策配套,打造一個更全面且永續的數位健康(Digital Health)生態系。

閱讀更多
產業 AI 化 調查

推動產業 AI 化 資訊服務業者是關鍵力量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長期致力於推動台灣產業AI化,而資訊服務業是驅動台灣產業AI轉型的關鍵引擎。為深入了解資服業者在協助各行各業導入AI時所面臨的挑戰、機會與實際需求,以利後續推動政策資源、促進跨業合作,我們將啟動資服業者調查。期待透過本次調查,與您攜手共同建構一個讓供需雙方都能共榮共好的AI生態系。

立刻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