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F與天下創新學院攜手 六大產業專家為數位轉型把脈

數位轉型是近來極為熱門的關鍵字,儘管口號呼得震天響,但真正落實執行的企業卻是少之又少。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引發大環境遽變,更是強迫產業轉型的一大推力,也讓數位轉型這個談了好久的議題再被重提。只是在許多數位轉型的討論中,多半談論數位,而忽略轉型;將焦點放在工具技術的使用,卻忘記企業本身的發展目標。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與天下雜誌創新學院「兩千大企業數位轉型人大才大調查」合作,期待能夠釐清數位轉型口號背後的真相,深入解析台灣產業數位轉型現況。同時,這也是全台第一份台歐跨國的相關調查,與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合作,針對台灣、瑞士與瑞典企業共完成超過1500份企業問卷,以跨產業、跨國界與跨時間三個維度,分析東西方企業的九大數位轉型領域成熟度與面對變局的適應力。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則從台灣產業發展及實務經營的角度切入,協力採訪Appier及愛卡拉董事簡立峰、二代大學創校校長陳來助、佳世達科技副總暨智能方案事業群總經理李昌鴻、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董事長李維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醫療人工智能核心實驗室主任郭昶甫、臺北市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董事長顏漏有等,集合六位業界專家,針對六大產業提供專家洞察,分析當前台灣各產業在數位轉型所面臨的困境與潛在機會。

產業差異大,轉型挑戰各有不同

由於每個產業的特性與需求不同,從這份調查白皮書中,也可以看出不同企業在數位轉型策略規劃、執行狀況的歧異與當前的轉型挑戰。例如金融業呈現出對於數位轉型的高積極度,有56.1%的企業認為已推動數位轉型並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領先其他產業。看似充滿機會,實際上則充滿荊棘,如同李維斌所說,金融產業每天都與數據打交道,因此數位轉型相對走得比其他產業早。但是,目前所看到的破壞式創新商業模式,「幾乎沒有一個是從金融業發展出來。」(延伸閱讀:李維斌:數位轉型不是名詞,是產業追求永續的動態過程

不同於金融業的創新挑戰,製造業的挑戰則來自於數位化程度的不足,李昌鴻指出,雖然數位轉型已經是喊了多年的議題,但真實狀況是許多製造業連數位化的腳步都還沒有跨出,直接談數位轉型恐怕只是不切實際的想像。(延伸閱讀:李昌鴻:數位化是第一步 決勝關鍵在組織重整

傳統產業則又是另外一個議題:接班,陳來助說,不同於歐美對於接班一事較有經驗,台灣企業由於獨特的經濟發展脈絡,被迫在同個時間點啟動接班,陳來助直言:「這是一個斷崖。」這波接班潮的啟動,來得倉促,且牽涉到產業移轉與升級的問題,帶來的壓力更大。面對時空轉變,二代不僅要思考企業布局策略,還得面對產業升級以及組織轉型的挑戰。(延伸閱讀:陳來助:傳統產業成功方程式翻轉,TP值將取代CP值

智慧服務平台、網路新絲路 前景值得期待

面對傳統產業轉型上的挑戰,顏漏有則認為新創將能為這些企業注入活水,並有助於企業掌握轉型成功機會。他認為 ,台灣再出現台積電、鴻海這種國際級企業的機會不大,比較有希望的且可行的產業未來,是發展出100家市值100億、具有數位基因的新創企業。同時,台灣產業應該把自己定位在「亞洲智慧服務平台」,目前已經看到幾家具有這樣特質與潛力的企業。(延伸閱讀:顏漏有:新創為成熟企業注入活水 掌握轉型成功機會

簡立峰則以台灣獨特的發展歷史以及地理位置思考,分析台灣擁有十分獨特的轉型機會,他認為,台灣必須要有一個全新的全球運籌思維,把自己定位在「東亞中心點」。沿著亞洲大陸邊緣,從日本、南海一直到印度之前的這塊區域擁有8億人口,每個國家是單一語言,「對美國來說是天涯海角,對中國來看是偏僻且不符投資成本的地區,」簡立峰說,但是台灣恰好就在這連串島嶼國家的中心點,四通八達,也因此吸引Google在台灣設立數據中心,「這裡會是未來的海上新絲路、網路的新絲路。」(延伸閱讀:簡立峰:跳脫規模大小限制,「獨特」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本質依然是最重要的關鍵

專業服務業的數位轉型經驗則又與其他產業明顯不同。當全球大科技公司如Google、微軟以及資通訊相關企業都競相投入智慧醫療的領域,郭昶甫則從醫療的本質提出關鍵思考。不同於多數人提到數位轉型時,著重於「組織」的效率提升或成本降低,他從醫生的角度來看,醫療的本質是「一對一的醫病關係」,這也是醫療最重要的價值,而其他的工作環節都是在支持與協助醫病關係最佳化。而長庚在全力投入醫療轉型的這幾年來,又獲得了哪些關鍵啟示?(延伸閱讀:郭昶甫:科技只是輔助 醫病關係才是智慧醫療關鍵

更多關鍵的產業轉型挑戰與轉型發展,都將在「知勢」網站及電子報上陸續刊出,歡迎關注我們的網站及粉絲專頁,或訂閱電子報;若對於「兩千大企業數位轉型人大才大調查」結果有興趣的朋友,在11/26的這場數位轉型趨勢論壇中,將能看到全球第一份台歐企業的跨國數位轉型大調查的結果,了解東西方的企業數位轉型現況,以及各產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針對數位轉型的策略規劃、執行狀況、成熟度與人才發展等面向,從學術知識的全觀思維、轉型現場的火線參與,以及實務經營的推動歷程⋯⋯等角度提供深度剖析。

購書網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