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們好:
九月底開始連續三週連假,和負責研究調查的同事們正好趁此機會,心無旁鶩地完成三份研究報告,(但,不是放假嗎?)並將從這個月開始直到 12 月陸續公佈,希望能夠讓大家安排明年工作計畫時,對於如何規劃 AI 導入使用更有方向感。
這個月公佈的是《台灣可信任與韌性 AI 白皮書》以及《2025 製造業 AI 普及度調查報告》。兩份報告都是基於今年四月所公佈的《2025 產業 AI 化大調查》結果,繼續深入討論。
早在五年前疫情期間,AIF 研究團隊就已經大致了解,「可信任」是台灣推動 AI 的優勢;2022 年底生成式 AI 出現後,更確認全球 AI 競賽中,台灣正處於關鍵轉折點。未來若能以「可信任 AI」與「主權 AI」為雙核心,建構明確的國家治理戰略,將是半導體與製造優勢轉化為 AI 時代核心能力的重點。
而《2025 製造業 AI 普及度調查報告》結果則顯示,傳統製造業仍有高達 45.2% 處於 AI「未知階段」,僅 22.7% 跨入實際導入與規模化應用。這樣的速度究竟是否理想?當中有哪些需要產官學界共同解決的問題? 10 月 28 日將會舉辦一場公開論壇,與大家分享報告中重要的洞察與建議。
第三份報告則聚焦於「算力產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預計在 12 月正式發布。上週 OpenAI 與 AMD簽訂的協議,讓我們明白看到算力不僅是國力,也是資本市場的豪賭。台灣目前站在 AI 產業無可取代的核心地位,如何借勢打造更具韌性、永續的價值鏈新定位,是必須嚴肅面對的戰略問題。
透過有意義的調查研究,持續觀察台灣產業 AI 化的現況及問題,並建立起討論未來發展的數據基礎,這是 AIF 一直以來堅持的重點工作。謝謝用各種方式協助合作的企業及法人組織,相信我們共同的努力,一定會讓台灣愈來愈好。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