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排賽局起跑,台灣產業必須關注的重點趨勢整理

中國自9月底開始無預警嚴格執行限電政策,原因引發諸多揣測,減碳應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氣候變遷議題已是這個時代的警訊,或也可稱為共業。自2015年聯合國195個成員國為了對抗氣候變遷,在第21屆氣候峰會(COP 21)上通過「巴黎協議」,承諾在21世紀末將全球升溫控制於1.5°C以內。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全球必須在2030年前減少一半的溫室氣體排放,並於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Net-Zero)。隨著第 26 屆氣候變遷大會(COP26)即將在11月舉行,世界各國、特別美國和中國兩個碳排放大國將採取何種行動,以因應全球氣候危機也備受矚目。

首先是歐盟,在2019年底提出「歐洲綠色政綱」,宣示要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的企圖心,並在2023年,即將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預計要開始課徵碳稅。

美國在拜登上任之後,在今年四月召開氣候高峰會,宣示美國將在全球減碳議題上,扮演關鍵的角色。承諾將在2030年前減排50%至52%溫室氣體,最終在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碳排,正式重回全球淨零碳排的行列。

全球淨零競賽已經開跑,包括歐盟、印太地區、日本、韓國皆已提出淨零排放的目標時間,當世界上多數國家,都在談論2050年淨零轉型的目標,台灣也不能置身於外。此外,不少跨國品牌商,比如蘋果、Google、微軟,無論是為了全球環境或是符合法規,同樣都做出淨零排放的承諾。市場的供需兩端,都需要改變思考邏輯;產業又該如何把握住新商機,強化在全球供應鏈的競爭力?

國際能源總署(IEA):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

國際能源總署在今年五月發布的淨零路徑圖中宣示,要達到2050淨零碳排目標十分艱鉅,需要全球能源的生產、運輸及使用方面進行轉型,2030年前,必須大幅提升及採用乾淨能源技術。除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外,也要在未來十年減少 75%的甲烷排放量。要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乾淨能源技術在2030年能不能被大幅提升及採用將是關鍵。

為了提高乾淨能源的創新速度,政府的能源及氣候政策要以研發、示範和部署為核心。已成熟的技術若能搭配適當政策,如在商業化初期給予補貼、提高產品的節能要求、增加化石燃料使用的成本等。可加速普及。氫能、生質能、碳捕獲等技術則需要更多資金和人力投入,來加速創新。

報告指出,國際合作也十分重要,如果各國只在國內實現凈零排放並不夠,還需要通過協調的行動來應對全球挑戰。各國政府必須展現有效的互利合作,跨國實施一致的措施,包括平衡國內新增就業機會、本國商業優勢,以及全球對於乾淨能源技術部署的整體需求。各國市場之間需要相互連接,才能加快創新,制定國際標準,透過合作了解彼此發展階段的差異。

對富裕國家而言,如果沒有國際合作,實現凈零排放將更加困難和昂貴;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少了國際援助,凈零排放路徑將不甚明朗。關鍵技術和基礎設施的部署需要技術和資金支持才能得到保障。

此外,先進經濟體如美國、日本、德國等OECD成員國的總碳排量雖然較低,但人均碳排量則高於印度、印尼、巴西等新興市場或發展中國家。 如果全球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先進經濟體必須在2045年達到淨零排放,並在2050年提供負排放,才能抵銷其他經濟體的排放。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甦投資與支出,必須要與凈零路徑保持一致。

中國:「十四五規劃」預計2060實現碳中和

中國作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經濟體,早於 2014 年 11 月已聯合發佈《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承諾 2030 年碳排放量達至峰值,並於達峰之后進入逐步下降階段。中國制定的總目標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錨定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五年的約束性目標包含每年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3%,五年目標為降低13.5%;同時,每年單位能源消耗降低3%,五年目標為降低18%。

在減碳排的具體執行上,中國也於今年7月16日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上線交易體系。根據資料,截至2021年 3月,試點階段的碳市場共覆蓋鋼鐵、電力、水泥等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企業,累計覆蓋4.4億噸碳排放量,累計成交金額約104.7億元。對於受中國官方監督必須控制碳排放的企業來說,未來將要注意減排碳的交易額度需求。

歐盟:《歐洲綠色政綱》將帶領全歐實現2050 年碳中和

2019年12月11日,歐盟執委會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 正式發布《歐洲綠色政綱》,宣示將帶領歐盟在2050年成為實現氣候中和的經濟體,並強調成員國一個都不能少。《歐洲綠色政綱》提供了明確的行動藍圖,分別從十個面向著手,並在每個面向訂定應採取的行動。

這十個面向包括:氣候抱負、潔淨可負擔且安全的能源、工業部門循環經濟策略、永續且智慧的運輸、從農場到餐桌戰略、生物多樣性、零污染、永續納入歐盟政策、對外關係、公眾參與。這份綱要可說是歐洲的新成長戰略,展現了歐盟將氣候和環境挑戰轉化為機會,藉由循環經濟、阻止氣候變遷、降低生物多樣性損失與減少污染等措施,以展現作為綠色經濟領導者的決心。

這份綱要涵蓋範圍十分廣,值得碳關稅、能源稅改、綠色轉型融資、氣候盟約等政策是值得關注的重點。尤其是即將在2023年啟動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規範進口到歐盟的水泥、鋼鐵、鋁、肥料及電力產品,必須向進口國申報其進口產品的碳排放量。2026年開始,只要是CBAM 納入規範的產品,歐盟進口商必須在每年5月31⽇前,申報上⼀年進⼝到歐盟的貨物數量和貨物內含的碳排放量。CBAM可能造成國家貿易關係的緊張,好處則在於能平衡國內製造商間的競爭環境,因為無論產品是在哪裏生產,都必須繳納碳稅。也考驗企業對於產品本身碳含量的盤查及管理。

美國:拜登宣誓重回全球淨零碳排的行列

雖然川普任內讓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但總統拜登上任後再度加入。拜登所提出的「氣候計畫」中,宣示美國將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並實現乾淨能源經濟,並且投資1.7兆美元在乾淨能源上。今年四月召開的氣候峰會上,也重申將在2030年減少至少5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今年八月,拜登也簽署行政命令,要求2030年前,美國的新車市場,純電動車的銷售需達50%的目標。同時邀請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商,通用、福特和吉普車製造商Stellantis為政策背書發表聯合聲明,將以2030年實現美國電動車年銷量40%到50%為目標,讓美國與巴黎氣候協定的淨零碳排未來更加接近,未來也將持續投資和開發電動車未來,並擴大電動車供應鏈。

蘋果

  • 2030年對供應鏈及產品實施碳中和(Carbon Neutral)
  • 2030 年前減少 75% 碳排放,同時著手制訂創新的碳移除解決方案,以消除剩餘 25% 的總和碳足跡。
  • 擴大能源效率:參與 Apple 供應商能源效率方案的廠區數量在 2019 年成長至 92 個,這些廠區每年共減少超過 77.9 萬公噸的供應鏈碳排放。
  • 低碳產品設計:持續在產品中提高低碳材料和回收材料的使用比例
  • 再生能源:以 100% 再生能源進行營運,致力建造開發新的計畫案,並將整個供應鏈轉移改用清潔能源。
  • 碳清除:Apple 在全球投資各類森林及其他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幫助清除排放到大氣中的碳。
  • 供應商承諾的實施進度

Google

  • 2030年零碳排(Carbon-Free Energy)
  • 努力實現所有數據中心零碳運作。
  • 主要經營地區投資5GW(百萬瓩)零碳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
  • 導入Google的能源管理系統,幫助合作夥伴或供應商減少碳排,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台積電

  • 2021年,提出「2050年淨零排放」的長期目標,並同步設定「2025 年排放零成長」的短期目標。期望在2030年的碳排放量回歸2020年水準。
  • 供應鏈減碳:針對前 6 大耗電量設備商,要求其深入分析先進機台模組的耗能參數,並定期召開技術精進會議。預計2030年達成平均機台設備節能效益 20% 的目標。
  • 除要求供應商設定年度節能減碳目標外,並舉辦「節能減碳實務經驗分享會」,協助供應商節能減碳,並於分享會中特別表彰節能減碳成果優異的廠商。未來將透過全球責任供應鏈管理平台「Supply Online 360」數位管理供應商永續績效,並提供線上節能減碳相關訓練課程。
  • 開發與採購節能綠色機台:與機台設備商合作,創新開發節能機台, 並納入採購標準供應商節能輔導:要求供應商設定年度節能減碳目標。

減碳議題正在改寫經濟的邏輯和產業版圖,為了促成環境永續與經濟成長的平衡,歐盟、中國及美國不只將「淨零排放」列入政策目標,更制定相關法規。例如中國自9月底開始無預警嚴格執行限電政策,導致眾多產業產能受損,諸多台商所在地區也受到衝擊。由於企業政策深受政策法規所影響,企業必須隨時注意這股能源趨勢,以隨時調整產線佈局。減少碳排放以降低氣候變遷速度,進而減小災害頻率已經是全球共同目標,在這當中,誰能率先發展新技術、建立新模式,誰就能在新的全球局勢中站穩關鍵位置。對台灣來說,更必須在這股趨勢中找到機會,或與其他國家攜手合作,創造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