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 AI 化 2025年真實的挑戰與機會
AI 還牽涉到許多技術以及商業競爭之外的問題,例如同樣在農曆年假期間結束的世界經濟論壇中,與 AI 治理相關的報告就有超過十本以上,並且陸續增加中。所以,不妨思考看看,如果 AI 治理是世界各國都關注的議題,那麼,我們的國家 AI 產業發展策略與治理藍圖究竟是什麼?只靠「賣鏟子」如何在 AI 生態系中創造出新的優勢?
歡迎訂閱我們
AI 還牽涉到許多技術以及商業競爭之外的問題,例如同樣在農曆年假期間結束的世界經濟論壇中,與 AI 治理相關的報告就有超過十本以上,並且陸續增加中。所以,不妨思考看看,如果 AI 治理是世界各國都關注的議題,那麼,我們的國家 AI 產業發展策略與治理藍圖究竟是什麼?只靠「賣鏟子」如何在 AI 生態系中創造出新的優勢?
年假的兩個週日,《知勢》電子報都會照常出刊。本週要與大家分享的是,AIF 與 SEMI 國際半導體協會合作,首度完成針對台灣半導體產業與 AI 結合的深度調查報告。這是台灣第一份針對半導體產業進行的產業 AI 化大調查,相信也是國際矚目的一份報告。
本週電子報以《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提出的 2025 年 AI 與資料科學五大重要趨勢為基礎,綜合分析黃仁勳在 CES 的演講,加上台灣的現況,探討 AI 代理人是否即將成真,或只是又一波議題炒作。或許你會跟我有類似的疑問:為什麼美國學者對於 AI 的看法不像黃仁勳那麼全面樂觀?到底他們看到哪些不一樣的角度?這些不同背後又有哪些可能的動機?
為了不變成只會看前一隻螞蟻屁股的螞蟻,在接下來幾週的電子報裡,不會摘要整理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的演講重點,畢竟大家都已經在社群媒體上看到過無數次轉傳分享。但我們會選擇跟台灣產業有密切關係的議題,統整 CES 上的最新發展與台灣在地現況,與你一起更深入思索未來趨勢。本週,我們就從豐田 Woven City 開始,在智慧城市的範疇之下,思考 AI 與人類行動的關係演變。天氣溼冷,希望每位朋友都平安健康
告別很浮躁的 2024 年,在我們面前的 2025 年究竟會是什麼樣貌呢?在今天的電子報裡,分別從總體經濟與資通訊產業,以及 AI 發展趨勢三大面向切入,盡可能化繁為簡,跟每位朋友分享我們的觀察與預測,希望能夠讓2025年更篤定、更穩健,打造自己滿意的一年。
要適應新科技、新功能,原本就需要時間,無論使用新手機或與生成式 AI 協作都一樣。大家想過嗎,如果要用 AI 進行音樂劇創作,過程會發生哪些事情?AI與 人類音樂家、劇作家如何分工?本期電子報也有一篇台灣本土的原創介紹。
仔細思考原本習以為常的事情,常常有很多收穫。例如,我訪問過多位專家探討 ESG 相關議題,往往著重在台灣供應鏈、碳邊境稅所受的影響。但如果永續是 ESG 指標所想要達成的目標,那麼,我們是否也該重視能「留在台灣」的永續行動?除了考慮出口產品的製造業之外,更不該忽略地方創生與服務業的重要性?
為什麼勞動部需要這樣的「AI 無人就業中心」?希望解決什麼問題?可以幫助哪些現在幫助不到的人?能夠創造哪些價值使得社會更好?還是可以讓公務員少加點班、多做點有價值的工作?還有,既然是一個從來都沒有人做過、也不知道該怎麼做的專案,為什麼非得趕在 2025 年 3 月初完工?
科技是形塑社會與文明的基礎,帶動生活方式改變,像是引擎。但同時也是鏡子,什麼樣的科技被接受、成為生活常態,很真實映照出這個社會的本質。像AI這樣的新科技,要如何成為助人的工具?甚至使得「助人」成為一門好生意,不僅創造便利效率,還能真實觸動人心、改變生命?與你分享本週的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