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驅使賽道加速,政策如何跟上?
本週電子報就從 Mary Meeker 的報告中,透過比較、比喻跟分解,找出產業 AI 化策略需要思考的重點。當然,前提是台灣並非美、中這樣的大國,從「小國戰略」的基礎出發,相信台灣能夠走出一條獨特的 AI 發展之路。
歡迎訂閱我們
本週電子報就從 Mary Meeker 的報告中,透過比較、比喻跟分解,找出產業 AI 化策略需要思考的重點。當然,前提是台灣並非美、中這樣的大國,從「小國戰略」的基礎出發,相信台灣能夠走出一條獨特的 AI 發展之路。
再次面對全球產業板塊位移,這兩年政府大力推動產業 AI 化,各種政策當中,培育人才當然是最為重要的議題。政府也公開表示,去年台灣培養出 4 萬位人工智慧人才。但是,回到根本問題:我們說的人工智慧人才,究竟該具有哪些能力?在面對生態系巨幅改變的此刻,用什麼方式定義及評估未來人才的能力?這肯定是需要集思廣益的大哉問。
本週電子報和你分享台歐交流的現場報導,也正式啟動本年度的《台灣AI新創生態系地圖》。如果有新創夥伴想讓大家更了解你的企業,竭誠歡迎主動跟基金會聯絡,期待我們共同創造新局。
本週我認真思考「辦活動」這個在台灣極為常見的 KPI,並且藉由文字梳理曾經舉辦許多活動之後的省思──絕對不是批判,只是想,究竟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夠讓認真努力舉辦的活動都能有原本所期待的正面影響。
我們一方面透過不同領域專家們的對話,更深入理解產業 AI 化議題的實際狀況,並找尋可能的解決方法。再將專家們的看法整理出來,提供企業做為 AI 導入的重要參考。在本週電子報中的〈AI Next ? 台灣產業 AI 的下一步:落地、平台、生態系〉就是專家會議的精彩整理。希望對想要了解AI落地應用的你,能夠有實際幫助。
基金會從去年跟 Google 合作《AI 準備度調查》開始,就發現「創新力」是一般企業較難跨越的關卡,尤其對資訊人才不足的中小企業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從本週開始,我們將陸續分享關於創新與如何問對問題的方法,期待能夠一起找到更清晰的定義與解答。
很多人已經知道,AI 並不是一套標準化的軟體系統,能夠即買即用;也有很多人知道,數據是 AI 的基礎,唯有數據準備好了,AI 應用才可能成功。不過,有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是,過去經驗與記憶中的技術導入成功案,很可能成為卡住導入 AI 的障礙。我們集體被過去的成功框限住,而不自覺。
「對台灣社會重要,沒有人做但需要做、而且我們能做的事情,就要趕快做,」這是 AIF 成立七年多以來沒有改變過的宗旨。所以這個月底我們會對國際發佈英文版《2025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暨落地指引》,希望讓國際社會更了解台灣,也促成更多的國際合作。
無論如何,全球政經大亂已成事實,無從迴避,各國多年累積的貿易規則、信任,以及關係正在改變。但歷史是人類選擇的集合體,在必然和偶然之間,我們可以選擇冷靜堅定的回應,做出聰明務實且令國際社會尊敬的選擇。畢竟,現在的台灣穩立在過去70年累積的實力上,是全球科技產業鏈重要錨點,我們的決定,將會影響亞洲以及全球產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