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轉型路徑圖

職業選手,一定有專屬的訓練策略和裝備。有人聽說過職業馬拉松選手,使用別人的訓練計劃,穿別人的跑鞋獲得競賽冠軍嗎?當然沒有!

企業是商業賽局中的職業選手,不但需要專屬的競爭策略,面對當代新現實的機會,更需要專屬且獨特的轉型策略,削足適履穿別人的「跑鞋」,連平手的機會都沒有。

路徑圖和原則(Roadmap and principle)

企業轉型,是組織長期的變革和創新行動,𨍭型路徑圖和原則幫助企業管理轉型,維持組織在𨍭型的軌道上,有效對齊和調適轉型的目標與需求。

轉型不但沒有固定的標準方法,也不可能保證成功,因為企業體質不一樣,目標領域也不同,而且充滿了未知。然而,不同產業類型、規模、文化和地區的企業,如何開始建立和管理專屬的轉型策略和計劃呢?

綜合國際管理方法學和我們的經驗研究結果[1],建立了一套高階的轉型路徑圖和原則,協助企業發展獨特專屬的轉型策略和計劃,它是一套具有彈性的管理方法學。目的在於有效的管理𨍭型目標和風險並且敏捷調適。策略和原則優先於計劃和規範,最終能夠交付符合需求並且令人滿意的成果。

𨍭型路徑圖:完成轉型的過程

𨍭型路徑圖,描繪出組織𨍭型的關鍵任務和決策,串連起轉型起點和終點。同時,在過程中必須保持關鍵認知,就是改良產品、服務、流程和技術的方式,無法達成𨍭型目的和獲得好處[2]

路徑圖可以分為以下七個部分,每個部分相互關聯並且影響,後面的部分必須向前對齊,前面的部分也應該回應後面的變化迭代更新。

  1. 定義𨍭型目的、邊緣和具體成果:評鑑組識𨍭型動機和重大議題,決定商業的邊界的形狀,以及具體的預期成果和效用。
  2. 擬議完成𨍭型的策略:對齊目的,決定目標和指標,管理不確定性。
  3. 決定資源需求,建立組織:評估並決定𨍭型需要的資源,包括能力和能量,組織並且賦權團隊。
  4. 擬議各階段成果、計劃和里程碑:細分具體的、可𧗾量的、可完成的,以及相互關聯依存的成果、目標和指標,並決定里程碑。
  5. 管理組織型態:根據前面全部的決策和成果,迭代調適和調整組織型態,包括資源、策略和計劃。
  6. 完成𨍭型:對齊𨍭型目的並且確證成果,根據最終定義的目標和指標。
  7. 持續評價和擴展:強化完成的成果,並擴展組織和成效。

然而,我們研究分析發現了企業𨍭型失敗的三個關鍵原因。

第一,企業的策略幾乎集中在已知的危機和問題,忽略長期目標、機會及相關議題的不確定性,特別是未來的已知以及未知的部分。

第二,企業價值觀與定位的失焦與僵化,淹沒在各種倡議流行語的聲浪中(例如ESG),醉心於獲取各種形式的「標籤」(例如永續、綠色及數位轉型)。

企業轉型的視野局限在數位科技應用及綠色減碳議題,忽略長期願景及𨍭型策略的迭代進展,錯失長期獲利成長和永續經營的重要機會。

第三個原因就是企業的策略失去彼此關連性,組織的策略是一個相互依存的管理系統,策略之間失去關連,就像失去契合的齒輪一樣。

𨍭型3 x 3原則:轉型必須完成的工作

我們系統化實踐經驗和個案研究,總結一套廣泛適用於各類型產業和組織的「轉型3x3原則」。

這是一套高階策略管理原則,分為三大工作:變革、管理陌生領域邊緣以及管理重要的事。每項原則細分為三項關鍵要點,讓企業根據自身的產業背景,組織文化及規模,發展出一套專屬的𨍭型策略,幫助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穩健前進,實現轉型目標。

原則 1: 變革與創新:轉型是組織長期的變革和創新行動,對齊長期目的之外,也要累積有意義的短期結果。

1.1 辨識變革目標,系統性創新思維,發展獨特的轉型策略。有效的變革始於明確回應世界新現實需求的目標設定,企業應以系統性創新思維方式,根據自身特質和目標制定獨特的轉型策略。

1.2 從少又小的簡單任務開始,敏捷行動彈性創新,迭代測試。開發最小可用產品集(Minimum Viable Product sets MVPs),過程中累積的失敗經驗,才是建立企業難以被取代的護城河。因此,敏捷還有彈性的最小嘗試的失敗,只會傷到皮肉,而不會動到筋骨,累積經驗持續向前之外,可以變得更具有韌性而穩健。

1.3 嵌入數位科技和永續思維,轉型策略必須保持與其它策略的關連以及目標的一致性。以數位科技為基礎,助力企業長期持續成長的永續思維,不但是數位轉型的本質,更是企業交付社會價值的關鍵資源。因為,未來是人工智慧化世界。

原則 2: 管理陌生領域邊緣:定義目標市場和定位,開始管理商業邊緣。

2.1 面對新現實,辨識客戶及利害關係人重視的新期待和新需求。機會來自於變化,組織唯有變革才能調適並且回應變化,同時獲得最大的成長空間。

2.2 辨識及邀請你所需要的伙伴,溝通願景與價值觀,同時開始建立完成完成轉型所需要的能力以及資源[3]。邀請的伙伴包括組織人才和外部顧問的選任,文化的契合更重於技能。尋求跨領域顧問(團隊)提供多元視野、洞察以及陪伴𨍭型,會是最有力的策略,因為具有指導力的外部獨立觀點,能夠幫助組織的變革更富有成效。

2.3 想像你的商業邊緣和模式,和團隊一起開發它。跨出既有邊緣,在既有能力的基礎上擴展並且建立模型。企業的視野必須朝向陌生領域,而且必須是跨領域協作,才能穩健的長期發展持續獲利。同時,商業模式應該具有可擴展性,經由良好設計的商業模式,模型中的成本與收益角色能夠交互支持,讓商業模型具有不規則邊緣的適應性和敏捷性。

原則 3: 管理重要的事:從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開始,對!就只先由一件事開始,而且是關於長期的。

3.1消除「打地鼠」的工作,為所有人排除障礙,專注在對組織具有生產力的重要工作。短期危機和臨時性任務往往像「打地鼠」般層出不窮,耗費組織的資源與注意力,卻難以帶來有意義的價值。企業需要為所有工作者排除這些障礙,將資源分配在真正具有生產力的工作上。這不是某些人的責任,而是包括最高決策層在內,整個組織所有成員的共同任務。

3.2 對齊企業的目標和願景,並且保持彈性迭代發展。符合現實又具有社會價值的企業價值觀和目的,才能凝聚團隊力量建立有意義的組織文化。然而,別忘了世界現實的變化總是充滿未知,企業必須有意識的保持策略彈性和組織的調適能力,以確保在商業環境的動態變化中保持競爭優勢。

3.3 清算組識的「管理債」。企業長期運作中往往累積了無效甚至阻礙營運的規則與流程,這些「管理債」成為了轉型的隱形負擔。要實現成功轉型,必須系統化地淘汰過時且無效的規則和習慣,將資源重新分配到真正具有生產力並能支持未來發展的位置。

成功轉型與創新創業的企業,必然是卓越的組織。他們的目標及策略不但具體且明確,又能維持相互依存和關連性。靈活、彈性又具有韌性的保持在前往願景的軌道上,持續實踐他們最佳的工作成果。如同亞里斯多德說的,卓越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而這個習慣,就是勇於變革,擁抱陌生領域,保持企業持續交付價值的最佳實踐。


  1. 研究資訊主要根據國際標準 ISO MSS HLS 、HBR 和 MIT Sloan 的報告,以及商業個案研究。 ↩︎

  2. 參閱「𨍭型即創新與創業」(/vivirw-column-embrace-change/) ↩︎

  3. 企業不僅需要為工作者建立完成轉型目標所需的專業技能,同時也需要強化管理知識與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