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即將邁入尾聲,然而俄烏戰爭戰火未息,以色列與哈瑪斯紛爭又起,面對全球政經環境的混沌,以及年末期間紛紛出爐各種趨勢分析,如何釐清眾說紛紜的底層脈絡?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透過總體經濟的數據以及關鍵指標,讓工作者可以從中找到工作與趨勢的關係,並為企業提供了擬定策略的情境參考。
孫明德形容2023年的經濟表現如同「長新冠」,雖然不像前兩年受疫情嚴重衝擊,但真正的影響從2022年下半年就已經開始並延續到今年。例如國內出口表現連續下滑兩位數以上,直到至今年第三季才逐漸好轉;另一方面,投資熱度逐漸趨緩,整體製造業景氣並不理想,這股低迷甚至可能延續到明年。
指標一:美中不足之外 注意鋼鐵用量
他指出,許多預測機構都不看好2024年的經濟展望,主要是因為美國近兩三年來的整體經濟數據逐步下滑,特別是明年的消費力道會非常弱,由於美國經濟主要仰賴消費,消費好美國就好。而中國消費對於經濟的貢獻,雖然沒有像美國高達七成,但也佔了一半,因此,明年的經濟表現可說是「美中不足,全球受累」。但孫明德解釋,所謂的不足並非衰退,而是成長幅度減少。至於其他地區雖然外銷仍受美中消費不振影響,但內需能量較強。例如歐洲等國,預期將因為巴黎奧運而帶動商機;東南亞跟印度等地,因為有許多廠商到當地投資,帶動當地的基礎建設。
「鋼鐵之所在,建設之所在。」孫明德說,當鋼鐵用量成長時,代表當地的基礎建設,如碼頭、機場,即住宅建設都會大起飛。過去中國的鋼鐵用量雖然佔了全世界一半以上,但明年鋼鐵用量成長最多的地方會是在印度。
指標二:金融市場走向,利率定生死
孫明德提到,國際利率將是明年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因為它會決定未來的金融市場的走向。由於現在美國、歐洲的利率卻都來到十幾年來新高,「利率這麼高,從來沒有全身而退的。」由於美國在21世紀有兩次升息紀錄,第一次是2004年至2006年,利率從1%升至5.5%,後續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另一次則是2016年至2018年,美國花費三年時間,將利率升到2.5%,結果造成2018年10月美債、美股大跌。
這一次美國快速升息,在一年半之內就將利率升到5.5%,使得金融市場承受極為巨大的壓力。表面上看起來台灣股市表現很好,但其實美國人近期的投資趨勢是將資金轉移向短期國債或是短期的金融商品上,可見風險仍然存在。
近期有不少銀行報告猜測明年第三或第四季會開始降息,是否會影響投資方式呢?孫明德說,當利率來到最高點的時候,通常也是公債或股票價值最低的時候,所以很多人期待降息,並且大量提前買入股票或債券,就是大家常聽到的「抄底」。但他建議,上班族採取這樣的投資方式,要等到趨勢確立或是美國真的降息,再去購買那些金融商品。可能雖然沒辨法搶先大賺一波,但至少保本且較安全。
「分析未來的經濟前景,並不是拿來判斷什麼時候該買股票。 而是我們要找出跟公司業務,甚至個人工作的相關性,」孫明德建議,並非所有的總體經濟都跟股票、金融投資有關係,雖然銀行講得煞有其事,但那往往是出於業務考量,加上影響總體經濟的變數太多,跟真實狀況一定有相當大的差距。
那麼經濟預測究竟有什麼意義?孫明德表示,不同的經濟成長率背後代表著許多不同變數的影響,所以,不要只看到數字表面上的差異,例如超過3%或無法保2%。真正的關鍵在於,究竟是什麼原因會形成並影響這樣的數據,而這些數據彼此間又有什麼相關性?
當知道相關性的時候,才能明白「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率 3%」代表什麼,如果只有1%又代表什麼意義?並且以不同的數據代入情境模擬,考慮自身產業的特質和企業體質,拆分出不同指標對於公司營運可能產生的衝擊,並據以擬定企業策略。這才是研究總體經濟真正的意義。
欲了解更多,請收聽『「美、中不足,全球受累」2023-24全球經濟瞭望 一 ft.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孫明德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