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AI前哪些事情要注意?那些年,工廠裡的AI技術

製造業長期以來是台灣的強項,我們不僅有產業的Know-How,也有完整的供應鏈支持,更擅長在一定的成本下,提升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隨著人工智慧技術逐漸普及,許多工廠老闆也開始思考要不要投入人力及資源導入AI,寄望透過新技術提升產能、降低成本。但是,現實的工廠中,在導入AI技術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哪些困難呢?

講師:王維綱 Keith /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資深AI工程師

本次AI CAFÉ 活動中,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資深AI工程師王維綱透過深入淺出的介紹,讓聽眾先對人工智慧技術有正確的認知與理解,再藉由專案經驗的分享,說明一個AI專案開發的流程。

我有資料,就能導入AI嗎?

在和大家分享製造業如何導入AI技術之前,先快速說明AI技術的發展,過去的AI是需要人類寫下非常多的規則讓電腦進行學習,但人類很快就發現,有太多例外狀況是很難明確訂出規則的。目前的AI已經進步到只要將標注過後的資料輸入電腦,電腦就會開始找特徵並進行學習。

許多工廠的領導者常提到:「我們有很多資料,是不是可以馬上導入AI?」這是許多工廠想導入AI會遇到的問題,因為資料沒有進行標注,要電腦立刻就能學習是有困難的。再者,資料雖然是導入AI的必要條件,但並不是準備好一手資料就能導入AI,企業還需要盤點問題。從盤點的過程中會發現,有些問題並非目前可解決。或是一定要透過AI才能解決,例如有些是資料有缺漏;有些可能只需要調整流程即可。

建立模型不難,最難的是這件事

一個AI專案會經過的流程包含:確認問題、收集資料、建立及訓練模型、部署上線,聽起來過程十分簡單,其實過程有許多細碎且反覆的步驟。許多人以為建立模型是專案過程最困難的階段,事實上這個階段佔僅佔據整個開發流程的一小部分,前面有一大部分的時間,可能都在處理資料上。開發流程中,當我們開始針對需求收集資料的時候,可能需要進行資料清理、資料整合,或是針對資料的缺失進行整理,之後還需要提煉特徵,讓資料是有用的,才能開始進行模型建立之後的流程。而在這樣的流程當中若有個環節出了狀況,就需要回頭調整才能繼續進行下去。

由於過程中細鎖的環節很多,因此,模型的修改也不是早上說要改,下午就可以立刻完成的事。人工智慧開發流程也不是直線進行,過程中多半會不斷地回頭檢視題目、調整資料、調整模型。

從斷刀預測,我們可以學到的事:

製造業常見的AI應用非常多,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

  • 瑕疵檢測:主要是取代傳統視覺影像,希望透過AI協助影像的判斷,提升準確度並減少人力的負擔。
  • 設備故障預測與診斷:可應用的類型十分多元,主要是希望能提前預知機器壞掉的時間,讓產線有餘裕可以進行機台翻新或是提早備料。
  • 參數最佳化:很多時候機台是仰賴老師傅的經驗來控制,讓AI學習老師傅的經驗調整出最佳的指令與判斷。
  • 虛擬量測:在不經過實際機台製造的過程,僅透過AI參數的實驗,模擬產品實際產出的狀況。

以下則是一個實際的案例分享:

預測工廠內機台刀具的磨損狀況,透過AI提前預測刀具斷裂的時間,不僅能減少工具損壞,同時也能降低人力成本並提高產能。

以前主要都是倚賴老師傅的經驗來檢查刀具,希望能藉由AI的導入降低這部分的人力成本。而這個問題其實會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解決方法:

  1. 向後預測:下一次震動是否會斷裂?
  2. 向後預測:何時會斷裂?
  3. 合併資料:會得到一段時間去觀察資料的趨勢,再去進行預測下一次震動是否會斷裂

以上是我們提出可以做的方法,可以看到有些題目是預測下一次的狀況,有些是希望預測什麼時候會斷,甚至有些工廠可能會想要掌握備料時間及機台的翻新,所以希望知道三天後會不會斷裂?

由於機台每震動一次就會產出一個波形,因此這個案例的資料來源主要是工廠中的機台震動數據資料,但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因為斷刀的資料太少,導致資料不平衡。

我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每個AI專案導入階段都有幾件事可以反覆地進行檢視和討論,讓大家在導入專案中更順暢或更容易聚焦。下面將利用刀具斷裂預測這個案例,讓大家更具體的理解專案流程的每個階段所要考量的事:

1.定義問題:認知與預期
從這個案例來說,在這個階段會需要考慮的地方包括:想解決的問題是否明確?在這裡的需求為:「利用現有參數預測斷刀何時發生?」但還不夠清楚,可能會需要明確規範一個時間點。
第二個要考量的點是,想解決的問題對公司內部的價值多大?以這個案例為例,便是希望能藉此優化流程、節省成本。第三個則是,適合AI還是用傳統方法就可以解決?因為有些方法傳統方法可能更快,就不需要利用AI來解。

2.資料收集:專案前提
在資料搜集的階段,同樣也需要考量以下問題:資料夠不夠? 模型任務是否需要標記?是不是可以嘗試使用任務形質類似的資料集來嘗試?有沒有現成的模型架構可以使用?有的時候,有些較為新創的團隊會使用新的模型,因此可能沒有現有架構可以使用。

3.建立模型:效率與成效
在建模階段時,我們需要明確訂定目標,在這個案子中,我們希望每次機台要進行啟動的時候,都能給出下次損壞的機率。接著是專案時程的擬定,同時也要考量:未來是否需要針對模型再訓練?因為有些業者的產品會不斷翻新,當產品翻新的時候,模型也需要重新訓練。再者,每個專案對於模型 Inference的時間要求程度也不同,有些僅需要在下次做動前回傳狀況即可,有些則需要即時回應。

4.成果佈建:使用面向
最後,當模型要上線時,還有其他要求需要注意,包括前後端需求?是否需不斷維護更新?是否要和當前系統整合嗎?以及線上資料與訓練資料特性是否一致等。

我們認為每個企業都可以嘗試著導入一個AI專案,讓這個成功的初始專案成為公司推動AI導入的驅動力。當中最重要的是,在一開始時就要有一個成功的案例,才有機會將AI專案拓展到其他的案例部門,才能吸引公司內部的成員加入團隊,資料也才有機會開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