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技術與應用日漸廣泛,打造安全、可靠且可信賴的人工智慧已是全球共識,但不可否認,東西方國家對於 AI 管制的基本出發點有很大差異。東方國家全力促進經濟及科技發展,而西方國家則關注制度與「護欄」的建立。面對國科會今年底即將提出首部AI基本法草案,產學界雖然期待,卻也希望能有更多溝通與對話的機會。
2024 國鼎論壇邀請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微軟亞洲研究院前副院長張益肇、台灣 AI 卓越中心副總召集人許永真、鴻海研究院執行長李維斌,以及華碩雲端暨台智雲總經理吳漢章等多位產學專家,從各自的專業角度與觀察出發,討論除了通用的準則之外,或有其他更有效同時協助產業發展及保護社會的方式。
基本法是台灣價值的體現
華碩雲端暨台智雲總經理吳漢章提到,討論基本法主要有三個切入點,分別是Accountable AI(可負責) 、Affordable AI(可負擔),以及 Sustainable AI(可持續)。無論 AI 基本法或是 AI 應用,目前都是社會在交談價值觀的過程,雖然各界對於AI基本法期待很高,不管是對齊歐洲,以風險管理為主軸,或是要推動產業,甚至更在意平權,這些目前還沒有標準答案。但他期待,基本法能為垂直產業定標,就能避免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價值觀拉扯,減少虛耗。
鴻海研究院執行長李維斌則表示,產業會在基本法的規範之下發展AI應用,而台灣會拿出什麼樣的基本法,意味著我們選擇了什麼價值觀。雖然AI for Good 已經是大家的共同價值觀,但要注意這一個價值是否涵蓋在目前的基本法內容中。
他提到,因為台灣有許多中小企業,而AI又很複雜,加上一旦出事影響層面很廣,因此期待基本法不只能指出發展方向,還可以提供企業提早避險的功能。
李維斌也擔心,由於台灣仍有優勢可吸引國外企業投資,在帶進先進技術的同時,台灣是否會變成技術的殖民地,反而失去自主權,是用我們的肝和電成就別人的AI輝煌產業?因此,他認為基本法視為台灣的護身符,並且要能夠執行。
對話與討論的過程不可少,社會也需要對AI有所了解
對談主持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董事會詹婷怡回應,從法律人觀點來看,若將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一部法中經常會因為顧慮的點太多而成為法律制定的阻礙。
台灣 AI 卓越中心副總召集人許永真則從使用者的經驗分享,在做TAIDE的過程中,針對資料應用的合法,團隊中就有許多不同的意見。因此,期待基本法能在AI的發展中提供一些指引,幫助團隊下決定。
但是,她也擔心,由於立法、修法的過程十分費時,面對變化快速的AI技術很難與時俱進。即使歐盟在2024年5月拔得頭籌通過基本法,但早在2019年就已經開始一連串的討論,過程非常久。而不管是政府、學校或企業,都必須要了解AI的風險並進行分類。因為不能因為一個風險,就一竿子打翻一艘船 ,且清楚分類高、中、低風險。不應該因為聽到歐盟已經通過AI基本法,就認為我們也應該要有基本法。反而需要花多一點力氣溝通、對話,進行辯證,找到台灣的價值並取得共識。
微軟亞洲研究院前副院長張益肇則認為,由於共識取得極為不易,短期之內能將規則講清楚,就已經非常了不起。如果連訓練規則都沒講清楚,這個基礎都沒有的話,要談立法還是早了一點。而社會對於AI能力的理解,再進行規則的討論與擬定。
這是一個有機且慢慢修正的過程
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則提到,法律可以是規範,可以做風險管理等保護所有的關係人;但也可能因為監管而壓抑了該有的創新。而在醫療方面,一方面要承認世界在變,一方面則要掌握對病人產生的風險。理論上AI應該是不斷調整,但是如果做一個不斷調整的AI產品,會較難通過醫療器材審查,因為評審不知道該如何規範。
但他也直言,業界只要看到法律頒布,就會先努力研讀,再檢視自己的流程有沒有與法律抵觸。如果認為法律會卡住許多商業行為或創新,就會提出聲音,因此,他建議必須保持彈性,是有機且能慢慢修正的過程,要避免靜止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