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發布台灣 AI 治理白皮書 美國商會邀集專家分享機會與挑戰

Google 台灣日前(7月31日)發布「台灣 AI 發展與治理:Google 的洞察與展望」白皮書,並對台灣在 AI 發展上提出投資 AI 基礎建設、打造鼓勵創新環境、發展 AI 人才培育體系,以及推動 AI 科技普及化三大建議。延續這個討論議題,8 月 1 日美國商會數位經濟委員會特別舉辦圓桌論壇,邀請人工智慧基金會 (AIF) 董事長詹婷怡、台灣人工智慧卓越中心 (Taiwan AIoE) 、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蔡宗翰與 Google 傑出科學家紀懷新,共同交流台灣 AI 發展的機會與挑戰。

AI 應用基礎在於數位轉型

面對台灣 AI 環境的發展,詹婷怡認為除了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之外,數位轉型的概念是重要的基礎,面對新的生態系發展,企業如何因應流程調整與協作都是十分關鍵的議題。同時,人工智慧相關的規範(regulation)也需要注意,例如訓練資料是否侵權或對隱私造成損害資料治理的相關議題,都需要有相關的配套,才能協助企業在 AI 發展上發揮創造力。

從產業的發展角度切入,她認為,台灣的機會除了晶片、半導體外,還有許多製造業或是其他產業的供應鏈與生態系的建立,甚至在特定產業的流程與製程技術可說是全球獨具。尤其有許多不以 AI 技術為核心的企業,雖然具有極強的領域知識,但這些企業並未跟上這一波 AI 浪潮。因此,更應該鼓勵這些企業,協助提供相關教育,使其可以透過科技進行數位轉型,擷取出企業中具有價值的流程與知識,並落實到企業文化中。

AI 教育不能只求快速應用

蔡宗翰則認為,台灣擁有優秀的製造能力且能快速掌握資訊,但是在 AI 教育上,仍需要更深入、扎實地學習基礎原理與架構,而不是只求快速應用。同時,在基礎教育的培養上,更應該兼顧文理學科,以及更為廣闊的思維。他指出,台灣學生的實作能力很強,且具備優秀的數理能力,因此台灣有條件提供客製化 AI 的幫助。未來,更應該強化各學科的教育與跨領域的學習,才能培養多元專長的人才。

他也提醒,家長應該尊重小孩的志願選填,而不是獨尊資訊、醫科等科系;他也進一步建議企業在招募人才時,可以放棄過去以科系作為篩選標準的方式,以開放的思維重新建立真正能夠找到未來人才的機制。

至於企業內部的人才培養,詹婷怡則提到,上課只是基礎,整合與協作能力的培養才是真正決勝負關鍵,例如 AIF 這兩年持續進行的企業陪跑計畫,就是希望藉此將協作的概念與方法論導入企業中,才能突破上過一堆 AI 課卻始終無法落地應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