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各國簽署「巴黎協定」2030 碳排量減半、世界各國宣誓「2050 淨零碳排」的目標已迫在眉睫,行政院也即將在今年提出「2050 年淨零碳排路徑草案」,低碳、減碳甚至零碳已經不是標語或口號,而是直接影響企業能否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生存的關鍵議題。
話雖如此,對於許多企業而言,要邁向淨零碳排是一條令人心生畏懼、而且漫長的「天堂路」。怎麼說呢?透過改進流程達到減少排碳量可能需要花上數年的時間,跨國企業要找到替代能源也是另一大工程。雖然可以藉由新科技提高能源效率以節省資金,但是往往前期需要投入高昂的成本,而充滿未知,風險極大。
最糟糕的替代方案:維持現狀
麻省理工《史隆管理評論》指出,淨零碳排是全新的挑戰,沒有企業有經驗,若非來自國際、政府的監督,以及外部碳價格的壓力,企業很難跳脫傳統的財務框架,因此,他們研究發現企業經理人可能會嘗試延後,甚至將組織淨零計畫的優先順序排到最後。直到他們使用情景分析來評估,才發現最糟糕的替代方案就是「維持現狀,靜止不動」。
情境分析指的是根據政府政策、競爭對手、客戶的淨零計畫來評估自身的業務時,意識到轉向淨零碳排的真正成本只會逐步增加,隨著成本和風險的提高,如果企業還選擇「不採取行動」,面對的將是更大的成本支出與未知風險。近期企業領導者的注意力也從氣候變遷逐漸延伸到更大的議題,例如企業變革與轉型的責任,以及在低碳環境中的可能商機。
掌握三個關鍵情境分析 評估是否需要投入
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通常都會透過情境分析來超前佈署,降低風險,並且提高勝率。有趣的是,在對淨零未來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一些以前沒想過的「商機」。
在這篇報導中以一間從事石油、天然氣與燃料煤開採的高碳礦業公司為例,該公司分析發現,根據「巴黎協定」的目標,全球氣溫上升的幅度控制在 1.5 度 C,將會對其公司未來 30 年的業務創造最佳的營收。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高碳產品需求降低的幅度,遠超過開採的需求,因此轉戰低耗能、乾淨的能源將成為關鍵,例如用於電池和電纜的鎳和銅。
對於銀行來說,透過情景建模,則突顯出銀行可以為高碳客戶轉型提供資金協助,是很有價值的業務。淨零碳排並非為了擁有「乾淨」的資產負債表而與這些客戶斷絕聯繫,也不是單純將問題轉移給其他人,降低對氣候的影響,而是透過共創、共好,達成淨零的目的。
但是,在充滿這麼多未知數時,管理者如何評估延後淨零碳排轉型的真正成本?建議掌握三個關鍵情景:最壞的情況、最好的情況,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間情景,並針對這三個情景可能產生的結果提出洞察。
例如,最壞的情況假設我們不做任何改變,全球暖化的幅度顯著超過 1.5 度 C,從而引發氣候災難;最好的情況是,如果根據《巴黎協定》,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到 2030 年減少足夠的碳排量,氣候與生活保持相對正常,將會對企業產生什麼變化;中間情景模型則是延後淨零政策的行動,一切照舊到 2030 年,屆時國家和企業將被迫大幅削減排放量以阻止氣候災難。
在每種情景下,管理者不僅要思考氣候風險對其業務的潛在影響,還要考慮淨零碳排轉型的營運模式,以及所涉及的成本。同時,他們必須評估幾個相互交織的潛在影響:政策變化、競爭對手的戰略和客戶驅動。
政策變化:未來碳排成本將飆升十倍
「碳定價」、「碳稅」是企業以前沒有聽過的新名詞,很少企業在設計商業模式的時候會把碳定價納入考量,主因在於目前只有歐盟和為數不多的經濟體實施碳稅的徵收,且僅限於能源密集、高排碳行業,而低廉的碳定價,也無法有效達到威懾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愈來愈多的企業正在考慮實施內部影子碳價(Shadow carbon price),讓碳排量對於經濟的影響更加透明。同時,當更多的企業以淨零碳排為目標,未來十年企業用來抵消碳排的成本可能會飆升十倍,每公噸二氧化碳可達20至50美元,甚至更高。
企業可以透過壓力測試來釐清「不作為」所需花費的潛在成本,當碳價格飆升,或是碳排放在社會和法律的檢視與規範變得更加嚴苛,從「Nice to have」變成「Must to have」,是否還可以站在原地不動?
想要做到這一點的其中一種方法,是將影子碳成本與財務數據結合起來,以評估投資決策。檢查目標企業對碳定價變化的影響,使潛在投資者能夠更好地評估未來的盈利能力,也有助於促進減少碳足跡。
氣候變遷和零碳政策的制定,將會對於執行競爭者的戰略情景建模產生重大影響。許多政策更可能讓未能淨零轉型的企業愈來愈不易生存,例如美國明定 2030 年,境內銷售的汽車須有 50% 是電動車;英國則是在 2030 年之後禁止銷售新的汽油和柴油動力汽車。
競爭者策略:讓對手看不到車尾燈
現在願意針對氣候議題採取行動的企業,與其說是受到監管壓力的驅動(現階段監管壓力還不足以改變商業模式),不如說這是對轉型壓力的預期,更重要的是在淨零大限實現以前,能夠搶下話語權,保有無法超越的競爭力。
隨著電動車銷量大幅成長,許多傳統汽車大廠投入電動車開發製造,為的就是要比競爭對手更具有生存優勢。此外,包括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在內,具有更多元投資組合的公營事業有望增長,而堅持使用石化燃料發電的企業將不得不轉型,甚或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競爭者的策略是一種威脅,令人害怕被甩在後面。但是,這也可能是企業或產業團結打群架的機會,當同一產業的企業共同承擔時,未來的情景看起來更具吸引力。
客戶驅動:專注未來價值鏈
時至今日,儘管大眾開始意義到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但是對於客戶的商業吸引力還是微乎其微。以目前的市場來看,在淨零碳排的議題上,基於客戶需求的商業案例還是偏於理論,不如現況具有吸引力。但是當企業開始專注未來的替代方案,則是另一個藍圖。
隨著企業客戶開始淨零排碳轉型計劃,對零碳解決方案的興趣日益濃厚,他們的偏好正沿著價值鏈延伸,例如汽車製造商為其車輛購買零碳鋼材,因為一旦在轉向電動車的過程中消除汽車尾氣排放,注意力就會轉移到材料的認證上。
藉由企業對於其供應鏈的採購要求,客戶的偏好也從大企業往下延伸到小企業。隨著企業學習如何將大眾對氣候變化的興趣轉化為商業價值,最終也將回饋到消費者身上。
管理者如果能使用情景分析,對替代產品進行建模,確定了未來新方向。隨著世界愈來愈多使用剩餘的碳預算,從政策變化、競爭者戰略和客戶偏好等維度,可以幫助管理者更準確評估風險、機會以及可能產生的結果,讓企業順利轉向淨零的目標,同時避免踏入稍縱即逝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