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下,善用人類這項獨特能力才是生存關鍵

人工智慧會搶走我的工作嗎?應該學什麼,未來才不會被機器人取代?擔心未來被取代是當今許多人共同的焦慮。但是,為什麼大家會不斷問這個問題?是不是因為我們現在的工作,其實並沒有發揮人類獨特的價值?那麼,什麼才是人類獨一無二的價值呢?

你相信醫生還是機器?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即使當前醫療科技已經十分發達,透過數據可以協助醫生進行診斷,但我們生病的時候,依然想找一個資歷豐富的醫生看診,這和診斷的準確性無關,我們只是想要聽醫生當面的建議,正如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醫療人工智能核心實驗室主任、風溼免疫科主治醫師郭昶甫所說的:「比起數據,醫師更重視醫病關係,因為那才是醫療的本質。」(延伸閱讀:郭昶甫:科技只是輔助 醫病關係才是智慧醫療關鍵)

在某些特殊工作上,我們渴望與真實的人發生連結,需要透過面對面的交往建立信任,也許對人類來說,即使模型分析十分準確,人們似乎也不喜歡從冰冷的數據中直接得到結論,相較於機器,我們更相信人的判斷以及當面對談的影響,這種人際交往的關係就是人類特有的價值。也就是說,在一個由人類掌控且機器與人類具有差異的未來社會中,與人際交往有關的工作將會越來越重要。

人際交往包含了同情心、慷慨、互惠等特質,其中有三種能力是我們必須要培養的,分別是同理心、團隊合作和講故事的能力。所謂的同理心是能理解對方感受,並做出適當回應。例如在一些醫療行業的研究中顯示,同理心強的醫生更了解病人,也能做出較為準確的診斷;而醫護人員如果有較強的同理心,並願意花時間與病人相處交流,病人會更願意遵守醫生的治療方法。從這個例子來看,同理心不僅有助於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更能確實提高治療效果,因此,同理心也就成為醫護人員的重要競爭力。

在這個知識爆炸時代,個人如果想成為專家,就只能專攻一個很小的領域,但創新需要的是不同知識與思想間互相碰撞,因此團隊合作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團隊合作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團隊成員的想法是否能確實交流。交流過程必須含括以下三件事:

  1. 每個成員在發言的時候語言很簡練,但是貢獻的想法卻很多。
  2. 團隊成員能對他人的想法給出即時反饋,並用正面語句鼓勵對方。
  3. 所有成員都會貢獻想法,人人說話的機會均等,也就保證了想法的多元性。

此外,由人來做更具信服力的事情就是講故事,當我們聽故事時,除了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還有講者的內心情感;聽眾認為透過講者的表情、聲音與動作,可以判斷故事的真假。講故事也是一種表達觀點的有效方式,比起數據報表和單純的事實陳述,好的故事更具感染力,也更容易被記住。

也許有人認為善於與人交際這項特質是天生的,也並非人人都喜歡人際交往,但這項特質其實是可以被培養的,事實上,許多組織也開始進行相關訓練,我們也許可以試著朝以下兩個方向培養人際交往的能力。

利用新科技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隨著科技的的發達,目前已有越來越多高品質的線上課程可以幫助學習,正好可以翻轉舊有的學習方式,透過這些課程,學生不必非要聚在一起才能學習,更可以更有效率的利用時間學習基礎知識,而節省下來的時間,則可以拿來從事具互動性且需要人際交流的團隊合作上,充分利用聚在一起的時間,幫助學習人際交往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

新科技雖然看起來像是搶走了許多人的工作,但如果能善用科技工具,不僅能幫助我們快速達到目標,甚至能培養社交技能。例如美國軍方研發出一款遊戲,訓練者在遊戲中不能開槍射擊,只能透過語言說服村民停止暴動;玩家的遊戲表現則是透過一個信任量表來評估。公司也能透過機器模擬員工與顧客交流的場景,反覆演練以訓練員工面對客人時所需的技能,因此,一個新手員工在實際面對顧客前,已經面對虛擬顧客犯過幾百次的錯誤了,就能減少員工再次犯錯的可能,提升公司的服務品質。

《Humans Are Underrated: What High Achievers Know That Brilliant Machines Never Will》(簡體中文版《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智能時代的生存策略)的作者傑夫·科爾文(Colvin, Geoff)是《財富》雜誌的資深編輯,擅長透過研究調查,提出富有洞察的創見。他這本書提出一個思考觀點,假設當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取代人類工作,有些工作卻是人類不願意讓機器完成,只希望由人們去做的。這些工作就是和人際交往有關的工作。更直接提供作法,藉由翻轉傳統教育方法及工具的協助,提升人類的人際交往能力。即使市面上討論人工智慧發展將如何影響人類未來生活及工作的書籍不勝枚舉,但柯爾文在這本書中重新思考了人類的物種特質和喜好,並提醒我們,關注的焦點不應該是如何在電腦能勝任的工作中擊敗它,而應該發展根本的人類技能,教導孩子不僅要重視科技,更要豐富人際交往經驗,唯有如此,才不會成為被機器替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