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們好:
上週電子報中談到人工智慧「千模大戰、沒有商模」的現況,引起相當多迴響。「千模」指的是各國猶如比賽一樣、在這一、兩年內發展出逾千種 AI 大型基礎模型,「商模」當然就是商業模式。沒有足以創造需求與收入的商業模式,再厲害的生成式AI也派不上用場。
所以,無論是到企業演講、媒體接受採訪,幾乎大家都問:那到底應該怎麼找出商業模式?也有人問:目前哪家企業的商業模式最厲害?偏偏這兩個問題,恐怕很難有人敢說自己擁有正確答案。
在企管領域中,大家多少都聽過「競爭優勢」。不過,在三十多年前,早有學者提出「動態競爭」的概念,意思是,企業競爭優勢通常是短暫且動態的,並不像麥可.波特的五力分析裡面所隱含的靜態與不變。而人工智慧的出現,使得這樣的動態變化速度更快、方向更難以預測,甚至極有可能被不知名的對手狙擊而受傷慘重。
所以,企業應該持續盯著競爭對手的行動嗎?還是應該回歸自身價值,找尋產品/服務與客戶之間的關係?甚至更勇敢一些,去思考天馬行空或乍聽之下毫不務實的想法,例如飛行車?如果,自駕車能夠飛起來,人類未來的城市面貌又會什麼變化?
或者以販售設計商品與風格生活為核心價值的網路平台,如何在既有的傳統營運模式中,找尋出重構顧客關係的元素,以至能夠科技協助消費者實現想像的生活場景?
商業模式、使用場域以及消費者的需求,如何找到與技術完美結合的方法?本期電子報與你分享。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