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 AI 化調查:企業落地不易,終端 AI 是關鍵機會
知勢電子報 | 2025.04.20
產業 AI 化調查:企業落地不易,終端 AI 是關鍵機會

各位朋友們好:

數不清被問過多少次:「為什麼你們會做產業 AI 化大調查?」

官方版的回答是,從事 AI 相關工作的人都知道,數據是 AI 的基礎,沒有數據不可能有 AI;做政策推動規劃的人也知道,沒有掌握正確的數據根本無從著手。但對我來說,其實這是基金會推動產業AI化工作的成績單

2019 年 6 月,已故執行長陳昇瑋博士和我合著的《人工智慧在台灣》出版,試著為台灣產業 AI 化提出可能發展路徑;直到當年 11 月,進行第一次產業 AI 化大調查時,AI 在台灣還只是個模糊而充滿想像空間的概念。2022 年底 ChatGPT 席捲全球同時,我們發佈疫情後的首次產業 AI 化大調查。接著每年持續進行,直到如今。

今年與過去最大的差別,在於除了由調查結果分析現況之外,還針對企業普遍面對的挑戰,提出具體 AI 落地指引,以及對政府政策的建言。並且首度邀請蔡宗翰教授與高通劉思泰總裁針對調查結果,提出他們的觀察與回應。而在本週電子報也跟各位分享華碩雲暨台智雲吳漢章總經理對於算力與模型的觀察,以及工總呂正華祕書長對中小企業導入 AI 的建議。

綜觀這次調查結果,表面上產業 AI 化的進度或許並不如大家想像中理想。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意味著台灣產業對 AI 的認識開始脫離人云亦云的不切實際想像,進入真實理解、務實評估階段。

本以為在川普關稅旋風之下,大家會將注意力轉移到看似緊急的關稅問題,但令人欣慰的是,《2025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暨落地指引》發布會現場仍然來了許多朋友,其中還有許多企業中高階主管。相信大家都認知到:在面對全球產業格局劇烈變化、無從捉摸的此刻,唯有壯大自己才有靈活應變的本錢。

「對台灣社會重要,沒有人做但需要做、而且我們能做的事情,就要趕快做,」這是 AIF 成立七年多以來沒有改變過的宗旨。所以這個月底我們會對國際發佈英文版《2025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暨落地指引》,希望讓國際社會更了解台灣,也促成更多的國際合作。

特別感謝每一家協助填答問卷的企業,讓我們可以更清楚知道台灣產業 AI 化應該努力的方向。我們一起加油!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本期目錄

AIF 攜手高通共同發佈《2025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暨 AI 落地指引》
產業 AI 化大調查 觀點

AIF 攜手高通共同發佈《2025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暨 AI 落地指引》

產業 AI 化大調查報告顯示,台灣企業導入人工智慧(AI)的進展緩慢,約七成企業對 AI 僅停留在初步認知階段,而且大多限於雲端上的生成式 AI。缺乏對邊緣 AI(Edge AI)的認知影響了企業 AI 化的關鍵決策。企業為追求成長所需重視的成本、性能與效率,以及隱私與安全等問題,正可透過邊緣 AI 加以解決,讓 AI 真正的發揮價值。

閱讀更多
算力與模型 —— 主權 AI 的核心:建立在地可控的能力
算力 觀點

算力與模型 —— 吳漢章:主權 AI 的核心在於建立「在地可控」的能力

開源模型的崛起正是這樣一個轉捩點,它讓每一家企業都有機會參與訓練、自行部署,建立屬於自己的 AI 能力。也讓台灣更有機會在這場全球技術重構中,結合原本的優勢,創造在 AI 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定位與價值。吳漢章認為,儘管主權 AI 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但最重要的目的,並不是國家主導模型開發,而是打造出一個在地可控、能自主調整與優化的能力體系。

閱讀更多
中小企業轉型思考 —— 呂正華:企業導入 AI 政府應思考如何提供誘因
企業轉型 觀點

中小企業轉型思考 —— 呂正華:企業導入 AI 政府應思考如何提供誘因

根據 《2025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暨 AI 落地指引》,台灣有七成企業仍處於 AI 化前期。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祕書長呂正華指出,目前台灣產業的 AI 化進展雖有增長,但仍然面臨多項挑戰與瓶頸,尤其在應用落地與價值創造上仍待突破。

閱讀更多
轉型不卡關,製造業 AI 供需媒合活動啟動報名!
終端 AI 觀點

台灣產業 AI 新機會——高通劉思泰:台灣應善用終端 AI 成為軟硬體系統整合者

終端 AI 的發展並不意味著雲端角色的消失。劉思泰強調,當我們將 AI 部署至終端裝置時,雲端仍可以用來持續發揮它在模型訓練與大型運算上的優勢,例如進行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訓練與精進,對於例如智慧城市這種需要大型模型的應用,端與雲的協作架構將是未來AI部署的基本需求。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