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們好:
因健保數據完整、醫療數位化程度高,以及成熟的資通訊產業鏈(當然包括 AI 伺服器供應鏈),智慧醫療、健康照護一直被視為台灣發展AI最具潛力的項目。不過,這幾年下來技術逐步成熟、應用案例也不斷湧現,真正的挑戰卻浮現——如何發展出讓大家都有感且有價值的智慧醫療?並伴隨著建立全民、醫界與產業都能信任的治理機制?
類似的情況,也同樣出現在智慧金融領域,從科技金融到 AI、區塊鏈的導入應用,科技只是讓銀行更方便更好用,或者,有可能賦予金融業新價值?
針對這兩個產業 AI 化的重要領域,本週電子報有本會董事長、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前主任委員詹婷怡親撰〈AI 與區塊鏈技術點火,從資金工具到價值治理的供應鏈金融產業觀察〉,分享如何藉由 AI 導入,讓金融業真正進入其他產業創造價值的過程。
同時,本會董事、台智雲總經理吳漢章根據他耕耘雲端與AI產業多年經驗,提出智慧醫療決勝的最後一哩路,不在 AI 技術,而是如何建構穩固的「數據信任」架構。附帶一提,吳漢章同時擔任近期由公私協力成立的台灣生醫大數據科技公司總經理。
上週大部份時間都在南部,由嘉義一路往南,七月初颱風襲台至今兩個月,路邊仍有許多倒下的樹未被扶起、農田中被颱風吹毀的溫室尚未修復。為什麼呢?我問了很多人,有人說因為災損嚴重超過歷次颱風,也有人說人力短缺……週末與一群智庫開會,有人告訴我,愈富裕的鄉鎮復原得愈快,很多鄉鎮人口減少、稅收減少,加上普遍高齡,根本無力協助民眾。
那麼,面對這樣規模的天災,推動產業 AI 化是否能夠幫上忙?能幫上哪些忙?這絕不是 AI 技術更快速發展就能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要繼續努力思考的關鍵議題。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