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寫文案,生成式 AI 還有這些應用
本期電子報特別參考 Vijay Govindarajan 和 Venkat Venkatraman 兩位學者在《哈佛商業評論》所提出的「融合策略」。其中有句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刻,他們說企業要能成功融合現有實體產品和新的數位科技,必須從一開始就了解,「絕對不是在曳引機上裝台電腦那麼簡單」。
歡迎訂閱我們
本期電子報特別參考 Vijay Govindarajan 和 Venkat Venkatraman 兩位學者在《哈佛商業評論》所提出的「融合策略」。其中有句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刻,他們說企業要能成功融合現有實體產品和新的數位科技,必須從一開始就了解,「絕對不是在曳引機上裝台電腦那麼簡單」。
無論是到企業演講、媒體接受採訪,幾乎大家都問:那到底應該怎麼找出商業模式?也有人問:目前哪家企業的商業模式最厲害?偏偏這兩個問題,恐怕很難有人敢說自己擁有正確答案。商業模式、使用場域以及消費者的需求,如何找到與技術完美結合的方法?本期電子報與你分享。
上週三的「2024 國鼎論壇」聽眾則橫跨二十多歲到八十歲以上,不同世代、不同產業的人在週間下午齊聚一堂,想要理解的是,在這波浪潮中台灣究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如何在新的生態系中找到新定位?
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成就無庸置疑,當然過去執政者的遠見、策略以及台灣人的專業與韌性至關緊要,但也不能否認,美中貿易戰與疫情造就了台灣成為「天選之國」。然而我們的下一步呢?應該如何善用既有優勢來佈局、造局?從經濟數據上看到的「一個人的武林」,或許也是我們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我們希望能夠建立起像台灣這樣的系統,」聽到其他國家有這樣的政策目標,心中難免有一絲悸動與引以為傲;不過也是一個重要提醒:台灣的下一步呢?如果蘋果以消費者體驗與功能整合做為主戰場,對於眾多以提供應用服務為主的台灣 AI 新創,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如果硬體是台灣的核心能力,我們又該如何強化並擴大這樣的優勢,做為產業成長動力與韌性的定錨點?
俄烏戰爭、巴勒斯坦衝突,以及我們身處其中的兩岸關係緊張,地緣政治風險至今未解。這些乍看與 AI 及科技產業無關的事情,仍然持續牽動著全球經濟環境變化。2024 年下半年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大環境的變化?在本週電子報中我也訪問了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孫明德主任,從科技及永續觀點切入,分析未來政經環境可能的風險與商機。
本週電子報跟大家分享 MLOps 專輯,特別與 HPE、AMD 共同合作,介紹 HPE 的 MLDM+MLDE 完整生態系工具,如何使得每次實驗結果與開發流程更容易管理。不熟悉技術的朋友們也不妨花點時間閱讀,可以更理解 MLOps 的定義與流程。
AIF 最近和幾家媒體及相關組織積極合作,希望藉由 AI 技術的導入應用,重新定義媒體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以及找尋傳播媒體在台灣社會的定位。本期電子報與你分享我們這段時間的觀察及建議。
雲端與邊緣運算是互相替代,或者勢必整合?邊緣運算從幾年前的 AIoT 就一直是大家討論的話題,但從概念到真正落地有多大的距離?需要克服哪些困難?而最關鍵的問題恐怕是,需求什麼時候會出現?軟硬體升級成本與效益之間如何拿捏?應用的情境是否足夠多元?都在本期電子報與你共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