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成式 AI 在 2024 年逐步走入日常生活,從協助文書處理、程式開發到客戶服務等各種場景都能看到其應用,2025年的AI技術發展將如何演進?這波AI浪潮又將為台灣產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過去幾年來,AI 技術創新的速度日益加快,根據國際調研機構 Gartner 最新發布的 2025 年技術趨勢報告中指出,今年的科技發展將圍繞三大核心領域展開:AI 的必要性與潛在風險、運算技術的突破性創新,以及人機協同的深入發展。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三大領域之下,又衍生出十項將重塑科技版圖的關鍵技術:AI 代理(Agentic AI)、AI 治理平台(AI Governance Platforms)、假訊息安全(Disinformation Security)、後量子密碼學(Post-Quantum Cryptography)、環境智慧(Ambient Invisible Intelligence)、節能運算(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混合運算(Hybrid Computing)、空間運算(Spatial Computing)、多功能機器人(Polyfunctional Robots)、神經增強技術(Neurological Enhancement)。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 AI 代理(Agentic AI)的發展。
能順利完成任務的 AI 代理人(Agentic AI)將出現?
Gartner 預測,到 2028 年,將有至少 15% 的日常工作決策將由代理式 AI 自主完成。這項技術的突破意味著 AI系 統將擁有更強適應性,且能獨立完成各類複雜任務。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首席資料科學家蔡源鴻解釋,AI 代理最大的特色在於「能夠自主推理並完成指定任務」,不再需要使用者的逐步指導。
以訂購機票為例,一個成熟的 AI 代理不僅能完成基本的訂票流程,還能根據使用者的歷史偏好,自動考慮諸如預算限制或航班時間等因素,提供最符合個人需求的選擇。這種高度個人化的服務能力,標誌著 AI 正在向通用人工智慧(AGI)的方向邁進。
然而,蔡源鴻也坦言,目前的 AI 模型仍面臨三大關鍵挑戰:記憶能力不足以儲存並運用使用者的長期偏好、推理能力有待提升以確保決策的準確性,以及規劃能力需要強化以處理複雜的多步驟任務。
一旦解決這些問題,AI Agent 將成兼具效率且實用的數位助手。由於目前的 AI 工具使用效果與使用者的能力成正比。同樣的工具在不同人手中,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因此,工具雖然昂貴,卻不一定能帶來理想效益。然而 AI agent 能自主完成任務,這意味著無論使用者的能力無關,AI 都能有效執行。
雖然目前的技術距離完全成熟的 AI Agent 還有段距離,但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且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並能預期整體的進步。他認為,若能在特定領域中,使 AI 具備推理與計畫的能力,就足以勝任並產生價值,而無需達到像人類一般的全能程度。
AGI 的探索與多模態技術持續發展
在 AI Agent 之上,AGI(通用人工智慧)則是一個更全面的概念,更能展現類似人類的表現。但蔡源鴻說,要完成 AGI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目前技術發展已經展現出令人期待的潛力,尤其在結合多模態研究的情況下,在文字整合、視覺化圖片、聲音等各種技術的發展,讓系統變得更強大、更聰明。 這種能從大量資訊中進行綜合判斷,進一步實現理解和推理的能力,使得 AI 能表現得更接近人類。他認為,AI 的發展將會加速持續推進,包括 AGI(通用人工智慧)的發展,並與多模態技術的應用息息相關。
而個人助理類型的 AI Agent,因為可以協助執行如訂機票等單一實用的任務,也會是一種重要的發展方向。從市場面也可以看到,許多發展 AI Agent 的公司都在處理與客戶相關的資料與應用,例如 CRM(客戶關係管理)領域的Salesforce,以及 ServiceNow 和 Workday 等公司。他們專注於優化日常業務和客戶服務。但蔡源鴻認為,更有潛力的應該是 Web 應用的Agent,可以看到包括 OpenAI和 Anthropic 都在推動這類工具的開發。
Web Agent 的應用場景從電商到媒體皆能囊括。以在電商平台下達挑選「今年聖誕節最受歡迎的禮物」任務為例,Agent 需要能夠搜尋網頁、理解資訊,甚至分析評論,才能完成任務。此外,一些較次要但仍具潛力的應用也逐漸在發展,例如 AI 伴侶、老人陪伴等,這類 Agent 不僅僅是與用戶聊天,更可能提供實際的幫助與支持。
他解釋,這類 Agent 的能力不僅是簡單的回應需求,而是具備推理與規劃能力,並能透過工具來完成更複雜的任務,比如幫助總結文件內容,或整合多個網站的資訊以完成搜尋與分析。
另一方面,AI 在 Search(搜尋)方面的應用,也會是 Google 等企業重視的領域之一,因為搜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讓搜尋變得更高效、更智慧,必然會是一大趨勢。執得注意的,還有資安問題。如何利用 AI 來增強網路安全,保護敏感資料,也將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
最後,可以看到現階段的影片生成技術還無法真正理解物理世界的規律,例如物體的運動連續性、細節變化等。導致生成的影片看似逼真,但細節經常出錯。如果 2025 年影片生成技術能夠大幅提升,蔡源鴻認為,關鍵就在於其對物理或化學過程的深刻理解。只有當技術能夠模擬真實世界的規律,生成的影片才會更為真實與可信。
邊緣裝置或許是台灣的關鍵突破點
但從上述的技術發展,是否能找到台灣產業的機會?蔡源鴻認為,「邊緣裝置」可能是最具潛力的一塊。由於台灣在硬體組裝和設計上佔有優勢,雖然美國擁有優秀的軟體設計,但仍需安裝在硬體上,且需要尋找高效的合作夥伴。而台灣,尤其在 AI 結合硬體的領域,仍是全球首選之一。例如聯發科在手機晶片的專業技術就展現了邊緣裝置的潛力。
不過,他也提到,邊緣裝置的應用仍需明確的場景與需求,才能針對性地開發硬體與 AI 解決方案。例如,台灣的工廠若能盤點自身需求,設計專為資料整理與分析的 AI 工具,將有助於提升產能並創造實質價值。然而,目前在邊緣裝置上運行大型語言模型(LLM)仍存在硬體限制,這是台灣企業亟待解決的挑戰之一。
相比之下,中國因為無法獲取高性能的晶片,不得不追求效率更高、規模更小但功能強大的模型。雖然這是被迫的發展方向,但台灣應考慮是否也能借鑑這種方式,以打造適合邊緣裝置的小型模型。
蔡源鴻提醒,最終要實現這些目標,還需要投入更多資源,特別是挖掘與吸引人才回流,才能在全球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