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發展國家關注「可負擔住宅」,除了房價還需要知道什麼?

世界經濟論壇(WEF)這兩年的風險報告書(Global Risks Report 2024)中,生活成本的危機持續是全球關注風險,特別對年輕世代影響顯著。而在疫情結束後美國快速升息,直接與間接造成的通貨膨脹則使得這個問題更為嚴重。接下來可能如何發展?應該關注哪些指標?如何藉由數據分析掌握趨勢的轉變?

住者有其屋、居住正義是過去數十年來的社會要求與期待,更是許多年輕世代對現況不滿、對未來缺乏信心的主要來源,當然,也是政府必須持續努力達成社會公平與平等的主要標的。

對照聯合國 SDGs 永續發展的17個目標,其中第11項(註1)為「建設包容、安全、有抵禦災害能力和永續的城市和人類住區」,顯見居住品質,是人類共通的基本需求,應該被重視與保障。而在全球永續發展倡議與行動下,ESG早已是政府與企業治理的重要目標、要求與準則,並已逐步成為具有全球框架的法規,也是具有共識的目標。

多種環境變數造成極大挑戰

然而,現實的挑戰在這幾年更形嚴酷。2020年開始的新冠疫情整整影響世界三年,而2022年2月底開始的俄烏戰爭,不但影響原物料與能源價格,也使得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再加上異常氣候衝擊,許多國家發生異常降雨、大雪或火災,這些因素所產生的交互影響與系統作用,產生極大影響。

不僅許多國家生活成本增加、通貨膨脹的經濟衝擊持續擴大,連帶而來的美國升息,使得住宅建築的「可負擔性」面臨更大挑戰。

核心指標:可負擔住宅

可負擔住宅是國際衡量永續城市社區服務與品質標準的核心指標之一,也是與企業ESG相關的重大議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興建的城市建設與建築物早已老舊,亟需維修、翻修與更新,這是此刻已經存在的需求;同時,還要在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同步維持下一世代的永續發展,這是我們目前必須面對的挑戰。

從全球整體環境來看,在2023年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風險評估報告》指出,生活成本增加與通貨膨脹的衝擊將持續影響。而剛發布不久的2024年《全球風險評估報告》中指出這樣的影響持續存在,而且由生活成本高漲造成的經濟困難,會削弱社會群組的信任和共同價值,又給了AI假訊息大量散播的空間。再加上社會已往兩極化發展,社會兩極化與經濟衰退被視為相互關聯的「風險網絡」中最核心的風險之一,將引動其他風險並彼此交互擴大影響。

反觀台灣,依據我國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資料,國民可支配所得雖然持續成長,但在主要城市中,居住成本負擔仍占可支配所得三到四成,且住宅房屋首購年齡己上升到40~45歲,若以65歲為退休年齡來看,超過20年的長期房貸,如果採取機動利率,在預期生活成本持續增加、與利率上升的情境當中,將會使得年輕首購族群與換屋族購屋意願與能力降低。

更進一步來看,可負擔的住宅並不只是「買得起」,還必須考慮一般房屋使用15年之後需要的修繕、重新裝潢、水電管線重新配置……等各種問題。那麼,是否可能使用資料科學的數據分析,來分析並預測影響住宅可負擔的指標,並做為政府施政的依據?在快速升息後房地產市場怎麼改變,有哪些重要指標?將有更進一步分析。

註1.https://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zh/cities/

註2. https://www.nytimes.com/2023/11/19/business/economy/30-year-mortgage.html》

註3.https://worldhappiness.report/

註4.https://www.gallup.com/analytics/318875/global-research.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