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而言,雖然影視製作的市場規模相對有限,但在創意內容與後製技術上具備相當能量,加上在全球半導體及AI獨特地位,若能以AI作為協作工具與創意加速器與放大器,整合科技與文化能量,將有機會發展成為亞洲具競爭力的智慧影視製作平台,打造面向全球市場的智慧製作基地。
一、導論:AI影視革命的時代來臨
人工智慧的崛起正深刻改變影視產業的創作方法、製作邏輯、勞動結構與市場模式。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的出現,使得影像、聲音與文本的生成能力前所未有地自動化與智慧化,讓創作者能以更高效率完成內容開發,而AI不僅是創作的輔助工具,更逐漸成為影視產業鏈中串聯技術、創意與市場的關鍵基礎設施。全球主要影視市場已以「AI 製作平台」為核心,建立智慧化生產體系與跨域協作生態,重構產業價值鏈,國際影視巨頭如Netflix、Disney與HBO等均已導入AI技術,應用於劇本預測、影像生成、觀眾偏好分析與後製流程最佳化等領域,推動影視生產全面進入智慧化階段。
在此背景下,「平台化」(Platformization)成為AI影視革命的核心概念。AI製作平台不僅能整合影像生成、演算法建模與後製模組,更能串接創作人才、製片團隊與技術資源,形成跨域協作的產業生態。對台灣而言,雖然影視製作的市場規模相對有限,但在創意內容與後製技術上具備相當能量,加上在全球半導體及AI獨特地位,若能以AI作為協作工具與創意加速器與放大器,整合科技與文化能量,將有機會發展成為亞洲具競爭力的智慧影視製作平台,打造面向全球市場的智慧製作基地。同時也帶動本地與跨國內容產業質量並進發展,並以文化科技為核心,開拓全球市場。本文即從產業應用現況、關鍵問題、人才培育及國際化策略等面向,探討新興科技如何推動影視與相關產業的創新發展,打造以AI為引擎、以文化為核心的產業新模式,開啟文化與科技並進的新篇章。
二、現況分析:AI在影視製作流程的落地實況
AI與生成式科技的成熟,使影視製作流程各階段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技術介入,新興科技在影視產業的應用已滲透全流程。從前期的構思與劇本創作,到拍攝與後製的技術處理,再到最終行銷與發行的市場策略與觀眾體驗,逐步成為標準作業模式,AI均扮演關鍵角色。
在前製階段,AI可用於市場趨勢分析、文本生成及視覺化創意構想。編劇與導演可透過自然語言模型(如ChatGPT)完成劇本草稿,並藉由AI圖像生成工具(如Midjourney與Stable Diffusion等)創造角色設定與場景概念,迅速建立視覺風格基調。影片生成平台如Runway Gen-1則進一步實現概念預視(Previsualization),協助導演在拍攝前即能模擬場景與鏡頭設計,顯著提升創作效率並有助於劇組溝通。
在正式製作階段,AI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虛擬製作與智慧化拍攝管理。藉由演算法對劇本進行情緒與節奏分析,製片可更精準地規劃拍攝時程與預算配置。虛擬製作系統結合即時渲染與AI生成背景,讓拍攝現場可迅速切換環境與光線設定,降低外景需求並減少成本支出。視覺特效(VFX)方面,AI 技術可自動進行畫面修復、背景延伸與深度補全,顯著減少繁瑣的 rotoscoping 等手工程序。AI替身與虛擬角色的應用,也使部分高風險或高成本的拍攝場面得以以更安全與高效的方式完成。
後製階段的自動化程度則更為顯著。AI能執行影像修復、畫面補全、色彩校正與自動字幕生成等任務,並透過語音合成與自動翻譯技術,加速多語版本的產製與上架。部分國際影業公司導入AI後製流程後,影片製作周期平均縮短超過三成。此外,AI音效與配樂生成工具亦能根據情境自動生成音樂片段,為內容增添創意多樣性。
在行銷與發行階段,AI的資料分析能力為影視作品的全球化推廣提供了新策略。AI可依據觀眾行為、社群互動與地區文化偏好,生成多版本預告片、海報與數位廣告素材,實現個別化與精準投放。同時,AI技術的本地化功能也讓作品更易跨越語言障礙,進入多國市場。此種以數據為基礎的行銷模式,讓中小型影視作品得以以較低成本觸及國際觀眾,形成新型態的文化輸出路徑,放大全球能見度。
世界主要影視市場如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地,已開始以「AI製作平台」為核心整合工具鏈,形塑新的製片生態。然而,目前台灣影視產業在AI應用上仍停留於「工具導入」的初期階段。多數創作者與製片公司僅將AI作為輔助創作的單點技術,缺乏整合式平台與協作生態。由於標準化不足與技術分散,台灣AI影視產業的創新能量呈現「點狀發展」而非系統性突破,形成AI落地與國際化的主要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