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此標籤共有 396 篇文章

AI 服務商來解題》從「固定週期」到「動態決策」,機智雲用 PHM 改變製造思維
台灣AI生態系地圖, 台灣AI新創地圖, 產業案例, 新創, 觀點

AI 服務商來解題》從「固定週期」到「動態決策」,機智雲用 PHM 改變製造思維

在工業 4.0 與製造智慧化的趨勢下,機智雲協助企業從「事後補救」到「事前預測」,不僅提升設備可靠性與生產穩定性,更實現具有經濟效益的預測型維護轉型,為製造業創造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 楊育青
Uber 打造 AI 驅動開發平台,每年為開發團隊省下 21,000 小時
產業案例, 觀點

Uber 打造 AI 驅動開發平台,每年為開發團隊省下 21,000 小時

大家都知道,Uber 是平台經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之一。這家每天需要處理 3,300 萬筆行程、遍布全球 15,000 個城市的企業,其營運背後靠的是一套擁有數億行程式碼的龐大系統。對Uber來說,5,000 位內部工程師有效率地寫 code、不被瑣碎工作拖累,對公司的整體營收至關重要。隨著AI的進步,Uber同樣導入 AI 來優化自己內部的開發流程。

  • 曹以慈
AI 服務商來解題》城智科技:克服疑慮 從人臉辨識成為電腦視覺整合AI
台灣AI新創地圖, 新創, 產業案例, 觀點

AI 服務商來解題》城智科技:克服疑慮 從人臉辨識成為電腦視覺整合AI

過去提及 AI 人臉辨識,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高壓監控的「天眼系統」,成本與隱私爭議,是這項技術在產業應用上令人疑慮之處。然而,城智科技(AIRA)從人臉辨識核心技術出發,迅速轉向更具實務價值的人像追蹤應用,成功切入公共安全、零售與工廠管理等具備剛性需求的場域。不僅避開了傳統人臉辨識侵害隱私與法規風險,也開啟了一條以標準化、可擴展為導向的產品化路徑。

  • 楊育青
迎接人機協作的新工作時代
精選書單, 觀點

迎接人機協作的新工作時代

「機器人何時會搶走我們的工作?」這是當代最普遍的焦慮。然而,在「機器人之母」、麻省理工學院(MIT)AI實驗室主任丹妮拉.羅斯(Daniela Rus)的眼中,這是一個錯誤的提問。她從童年幻想能讓自己灌籃的機器球鞋,到今日引領全球的尖端研究,始終抱持著一個核心信念:機器人革命的真諦,不是取代人類,而是「賦予我們超能力」。

  • AIF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