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於影視產業運用的挑戰與機會:從創作革新到產業轉型及AI製作平台的全球新契機(三)

PaaS模式無論是以B2B Business Model為影視產業客戶提供無縫的體驗,或是B2C模式賦能獨立創作者與電影製作人,都是創新生態系的重要基礎,此策略不僅可促進外資與技術交流,也能以台灣為核心,建立「文化輸出+AI服務」雙軌並行的新經濟模式。

六、策略方向:打造 AI 影視平台與全球服務模式

AI影視製作的落地發展,需以「平台化架構」為核心,建構技術、創意與治理三位一體的產業體系。首先,在技術層面,應建立智慧製作基礎設施,整合AI劇本生成、分鏡設計與後製模組,發展「Production-as-a-Service(PaaS)」服務。此種平台能讓中小型影視團隊以租用方式取得專業級AI製作資源,降低設備投資與技術門檻,同時促進跨團隊的知識共享與協作。

其次,內容治理與授權制度的建構亦為關鍵。AI生成內容若無透明的資料授權與權責歸屬機制,將削弱市場信任與國際合作基礎。為此,應建立「AI內容治理機制」確保訓練資料合法、使用目的明確,並引入標示與溯源制度,以保障創作者、演員與消費者權益。這不僅是法制問題,也是產業永續發展的基礎工程。

最後,在全球化戰略上,台灣應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各國際AI製作平台對接,形成標準互通的生態鏈。同時,可透過跨國共製與投資合作,吸引國際影視公司在台設立AI製作中心,打造「亞洲AI製作基地」品牌。PaaS模式無論是以B2B Business Model為影視產業客戶提供無縫的體驗,或是B2C模式賦能獨立創作者與電影製作人,都是創新生態系的重要基礎,此策略不僅可促進外資與技術交流,也能以台灣為核心,建立「文化輸出+AI服務」雙軌並行的新經濟模式。

七、政策倡議:文化科技融合的國家戰略

要讓AI真正落地並推動影視產業轉型,必須從國家層級制定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整體戰略。一些可能的行動方案包括:首先跨部會資源整合並統籌AI影視政策方向與資源配置,此舉可避免政策重疊與資源分散,並建立統一的影視AI發展藍圖。

其次,「影視AI資料中心」也是必備基礎,彙集合法授權的影像、音訊與劇本文本資料,提供產學界作為AI訓練基礎。透過開放但合法授權使用的資料平台,既能促進創新,也能維持資料安全與權益平衡。同時,以AI製作學院等機制,培養新世代AI導演、AI製片與虛擬製作設計師,形成人才與技術的長期累積。

在法制面,各項應用的「AI授權與標示準則」必須持續訂定,明確規範AI生成內容的權利歸屬與標示方式,保障創作者與演員權益。政策上則可推動「AI影視創新專案補助」與「國際合製科技應用獎勵計畫」,鼓勵跨國合作與國際市場拓展。為提升國際能見度,甚至可建立國家級品牌策略,例如以「Smart Production, Made in Taiwan」作為文化科技外交主軸,向全球展現台灣結合創意與科技的軟實力。

八、結論:以 AI 為引擎,開啟台灣影視產業的全球新篇章

AI製作平台的興起象徵影視產業正式進入智慧製作時代,這場變革不僅改變了製作流程,更重新定義了文化內容的生產與傳播方式。AI使得影視創作從人力密集轉向智慧協作,讓創作者能以更高效率的方式開展創作與全球發行。對台灣而言,AI不只是技術革命,更是文化轉型與產業升級的典範轉移。

然而,技術紅利同時伴隨倫理與法制挑戰。若缺乏透明治理與明確授權,AI生成內容將可能引發信任危機。未來的核心在於如何建立「創意為魂、科技為器、制度為基」的治理架構,讓AI既能強化創作力,也能維持產業的永續性。當台灣能以此為方向,結合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的雙軌發展,便有機會成為亞洲AI影視製作的重鎮,開啟屬於自己的文化科技新時代。

最後還是要強調,AI是工具,創意仍是靈魂,唯有將兩者結合,台灣影視才能在世界舞台上,以智慧與文化雙軌驅動,迎接下一個黃金時代。台灣若能在此刻以平台化思維結合創意與技術,將不僅僅只是「跟上AI浪潮」,而是有機會以優質的內容打造文化與科技並行的全球新典範。

延伸閱讀:

人工智慧於影視產業運用的挑戰與機會:從創作革新到產業轉型及AI製作平台的全球新契機(一)

人工智慧於影視產業運用的挑戰與機會:從創作革新到產業轉型及AI製作平台的全球新契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