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工智慧共同協作,可以怎麼做?

MidJourney、ChatGPT等AIGC工具的出現,擴大了我們對於AI的應用想像,隨著版本不斷更新,在繪圖與文字上的表現能力也越來越強。IxDA Taiwan 台灣互動設計協會副理事長李德俊認為,因為多種科技的交錯快速發展,人與機器的互動慢慢從雙向互動,例如駕駛開車,轉變為讓人與AI軟體或是機器人能為共同的目標一起合作。

李德俊說,這些工具的輸出成果越來越好,除了幫助工作者創意發想,有些甚至已經是能直接使用的成品,且網路上也有許多快速產圖的資源分享,對於需要快速產出行銷素材的人來說,將是很好的工具。他形容,使用過程就像是老師在派作業的過程,使用者只要修改寫好的作業。

從人機協作的過程中,他發現,好奇心是驅動大家進修、增強個人能力及產品性的原動力,如果沒有好奇心,聽完演講後也不會有下一步的行動,或得到什麼改變。人之所以需要與機器協作或互動,就是因為想要完成一件事情 ,讓「協作」一事慢慢變得更重要。

好的協作團隊應該具備四大要素

他認為,良好的協作應該包含共享所知、決策透明、包容所做、互相信任等四大元素。所謂的共享所知代表著團隊中的成員都能掌握事情的脈絡與發展進度,彼此溝通順暢,能利用方法或策略有效地減少團隊新成員或是機器適應期。再者,團隊成員要能知道每個決策的原因與佈達;而成員若能彼此包容的身心狀態與各自的專案進度,並且從文件、態度與表情等發現成員彼此互相信任時,都能大幅提升團隊的向心力。

可以發現目前若要與機器團隊協作,機器尚無法主動分享所知的全部;也無法像人類團隊一樣考量各種感性因素。因此,李德俊建議,若要與人工智慧工具協作(人智協作)的話,需要各取所長,要讓機器更了解人們所知的細節與生活脈絡;也更需要讓人類知道機器對事情的態度與情緒。另外,人類也要開始學著不要太感性地做決定,因為透過機器,可以蒐集到更多、更全面的資料能協助決策判斷,而感性也許是數據分析之後下一步的事。

過去與人類團隊協作時,一旦接到問題方向不明確的任務時,進度往往容易停滯不前;但與機器協作時,它能快速提供許多方向的提案。當問題方向明確時,無論是人類或機器都能快速提供建議,尤其是機器能提供精準方向與深度的建議。再近一步,如果能讓問題與執行方向更為明確,機器除了自動化產出,還能在執行後供使用者編修。李德俊認為,以任務來說,若能具備將問題從無到有、從大到小地進行層次拆解,並找到或發展對應的工具,就已經擁有半駕馭AI工具的能力了;而這些AI工具也讓使用者可以更輕鬆地探索新的領域,並帶來新的成長。

他提到,ChatGPT出現後,人工智慧在工作或生活角色上的可能性就變多了,例如協助討論的工作夥伴、任何事都能詢問的萬事通,或是隨時可以聊天的酒肉朋友。再進一步,如果想要將AI整合進工作流程,那麼,就得將它視為組織的一員而不是工具,並賦予控制權,給予特定角色,不同的角色所能控制的類別或程度也不同,例如當作翻譯文字用的工具、協助郵件撰寫、文法修改的助手、工廠中一起工作的同事,或是管理許多事的Manager。也許有人會認為讓機器做管理者很可怕,其實,生活中有許多事物早就被管理了,例如交通。因此,在將AI導入到產品跟流程中時,所被賦予的角色將是關鍵。

從使用者角度談轉型,我們可以怎麼做?

再者,提到以使用者為本的數位轉型,李德俊認為,企業需要先掌握自己的核心價值以及願景,接著才是慢慢朝數位化、數位優化等方向前進,如果連資源與目標都無法掌握,要怎麼談數位轉型。面對數位轉型的議題,他建議,可以透過使用者旅程地圖,逐一拆解並檢視整個設計工作流程,找出協作點。

針對不同的階段、目標,拆解出不同的任務情境與協助,可以是人人協作或人機協作,根據不同的需求尋找適當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