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作曲、AI 歌手會取代音樂家嗎?或是 AI 可以和藝術家們共同創造美好的表演體驗,而兩者合作打造的舞台又會是什麼樣子呢?臺灣富瑜文教基金會攜手盧森堡 AIVA 科技公司利用 AI 生成,打造出台灣首部音樂史詩《臺灣AI組曲》,並由富瑜基金會甫成立的室內樂團正式對外演奏發表。
不同於一般演奏強調AI作曲、AI演奏的技術,這一場重視的是「以人為本」,當然與 AI 合作演出,使得這個新成立的樂團特別被媒體矚目。整場演出分為三大部分,除了由 30 位臺灣古典音樂家詮釋 AI 生成的台灣組曲,富瑜文教基金會和中央研究院音樂與文化科技實驗室也共同展示合作成果,包括可運用於音樂教育的 AI「自動跟譜」技術,以及各種音樂表演場合快速遞補缺少樂器聲部的「虛擬樂手」技術。
台灣 AI 組曲全曲共分〈海洋臺灣〉、〈島嶼臺灣〉與〈科技臺灣〉三個樂章,而每一樂章演奏時,樂團後方背景播放的影片,也是先由 AI 生成,再經由多媒體設計劉寅生老師根據音樂情緒起伏及表現張力,進行後續剪輯而成。
富瑜文教基金會基金會董事長鄭秀霞說,用AI來創作「臺灣組曲」,使得臺灣音樂的文化底蘊得以再現和流傳,也是基金會成立的願景之一,在保留傳統音樂精髓的各種途徑中,嘗試藉著科技去突破人類創作的瓶頸。
AI 加上視覺化,音樂能聽也能看
演奏會整體的樂團安排與組合呈現,皆經過樂團行銷總監林怡君的巧思,除了費心構思曲目設計外,還要考量演奏的氣勢,以及團員人數在舞台上的效果。她說,由於是樂團首次公演,希望可以藉由人工智慧與人類音樂家的合作,互相烘托,透過媒體報導,讓觀眾或讀者在短短幾分鐘的影像或短文中,看到樂團的亮點。因此,在整個發表會的設計上,第一部分的整體畫面朝向大型樂團的演奏氣勢呈現,以展現富瑜樂團朝向音樂多面向表現的決心。
而作為目前富瑜基金會主力的室內樂團,因為古典室內樂的演奏亟需技巧及演奏家個人的情感表達,以及團隊之間的默契。為了強調富瑜室內樂團在音樂表達上對音量、音色、音樂情感和詮釋表達的專業度,特別在第二部分安排古典樂迷熟悉的大公三重奏,但讓虛擬大提琴手搭配人類樂手共同演出,表達基金會亟欲結合科學教育與表演藝術展演的企圖心,以及人機協同演出的趨勢,凸顯樂團的特色。
同演的虛擬樂手安排,更是特別挑選樂團中沒有的大提琴手。角色的形象由合作的Raputa拉普達公司提供 6 個不同的虛擬人物,最後選擇以女性樂手形象為與男性小提琴演奏家互為對比,並搭配適合動畫骨架的演奏服裝,以及忘言科技原版的動畫骨架。同時,樂團背後更投影出基金會和中央研究院音樂與文化科技實驗室合作的跟譜系統,藉由視覺化呈現,讓聽眾除了五線譜外,也能清楚理解音形,音高,以及和聲表現。
第三部分則選擇 〈自由探戈〉這首曲子,安排單簧管、小提琴及鋼琴三位樂團成員合奏,並加入黑面琵鷺虛擬低音提琴手共同演出。林怡君說,不同於一般虛擬樂手的真人形象,為了表現特殊性,包括動物保育與媒體話題性,因此將演奏人物設定為動物,共同實現真人與虛擬人物同在一個時空中競飆皮亞佐拉作品〈自由探戈〉的場面,進一步演繹人與 AI 的合體演出。
在科技浪潮中,保持人文關懷和尊重
富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朱玉昌表示,在這波 AI 浪潮下,透過音樂家們演奏由 AI 譜曲的樂章,也體現了基金會堅定「以人為本」的態度,及對人文價值的尊重和重視。這個做法不僅突顯音樂家的創意和技術,更強調了人類在藝術創造過程中的不可替代性。而這正是基金會創立的核心理念之一,非營利組織的本質,是專注於提升人類的福祉,而富瑜文教基金會從創辦人到董事長,都深深體認技術發展應當以人的利益為核心。所以,這次演出展示了在科技發展的浪潮中,保持人文關懷和尊重的核心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