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訊生技秘心吾  跨域打造再生醫療新生態系

全球再生醫療市場預估在2050年將達3800億美元,成立僅十年的博訊生技鎖定自動化細胞製備CDMO (委託開發製造)及代工服務,結合AI與AR技術,不僅吸引半導體大咖投資,更有多家國內外創投興致勃勃想投入。最近博訊更與多家相關企業聯手串接再生醫療供應鏈成型, 期待促成生技創新生態圈成形,以細胞製備CDMO突圍歐美日,領先幹細胞新應用戰役。

創辦人秘心吾原本是牙醫師,學生時代正逢植牙技術引進台灣,這樣的技術雖然造福不少病人,但卻也有無法解決的問題。秘心吾指出,當時有經濟財力的植牙患者通常年約60至80歲,他們的齒槽骨環境都很差,除了清潔不當造成的牙周疾病,更多的是自然老化,而這是任何臨床牙醫師都無法解決的生理限制。於是,如何解決老化產生的退化問題,成為他致力追求的目標。

因此,執業五年後,他決定回到台大再進修,秘心吾笑說,因為有明確的目標,所以除了原本念的口腔生物碩士外,他又一口氣念了博士,而修的課都是他有興趣的領域。例如到工學院修應用力學,又在醫學院修分子生物學,這段時間,也讓他第一次接觸到「奈米」。

秘心吾表示,他在不同領域修課,而他第一個做的臨床實驗,就是「生物培養」。當時的他也沒想過,細胞培養竟然能夠變成商業模式,成為帶入生技領域的領頭實驗。

與此同時,正是再生醫療概念發展之初,國內也尚未有指標性的意見領袖,秘心吾的大膽跨界進入,完全打破了生技醫療產業既有的框架。

「三無」創業 不顧反對自賣房籌錢買第一套自動化設備

這個打破舒適圈的決定,為秘心吾帶來從沒想過的結果。博訊生技創立於2013年,也就是他拿到博士論文的隔年,他不諱言,就跟大多數的新創一樣,剛創業前幾年,每天都在想公司要怎麼活下去。

他笑說:「我就是創業nobody、股東nobody、金主(投資人)nobody」,「三無創業」沒有後路,所以才這麼拚!

在一路往前走、摸索最佳商業模式的同時,他看到台積電的商業模式,心想,「難道生技業就不能走代工模式嗎?」這個念頭讓他決定添購自動化設備,將原本只能手工製作的細胞培養轉成標準化、規格化的全自動化生產模式。但這個決定無法得到投資人和身邊親友的支持,當時博訊公司資本額僅2000萬,股東們不支持的原因也不無道理:再生醫療法規未定,根本就不成氣候,連實驗室做的手工細胞都賣不掉了,自動化大量生產要賣給誰?

秘心吾只好牙一咬,把自己當牙醫所得投資的兩棟房子賣掉,全都投入買了第一台自動化設備,他認為,實驗室手工做出來的細胞品質不一、無法均一化,若是機器設定製造則可以讓品質固定。

Auto、AI、AR推進博訊自動化細胞製程

不過,除了設備,沒有軟體相應,自動化產線等於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他也開始導入人工智慧,自動化後數位的數據取得更容易,加上算力的發展,可最佳化工單排程,公司也因此成立了AI團隊,融入細胞製備的一環。

同時,博訊的細胞工廠也導入數位分身,因為細胞製備場域最怕細菌,因此工廠必須儘可能減少人力介入。結合AR數位原生的數位分身,可以讓操作者在工廠外也能把解決方案想好,維持細胞製備環境無人、無菌。

博訊生技以3A-GTP技術推進智能自動化細胞製程,運用人工智慧(AI)、擴增實境(AR)與自動化(Auto),並融合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ood Tissue Practice, GTP),實現數位細胞製程的目標。

秘心吾表示,他立志想解決老化產生的退化問題,現在博訊已經可以做出活細胞量產,同時還能夠整廠輸出生產系統,銷售到世界各國,透過細胞製備普及化,結合軟硬體與上下游供應鏈,創建出新的生態系。

這個逆轉老化的夢想,在秘心吾打破生技產業既有框架之後,將可望成真。導入3A-GTP自動化工廠,讓博訊成功與傳統實驗室做出差異化,根據實測數據顯示,與過去手工培養相比,3A-GTP技術的產出細胞數目高達10倍、平均坪效高出6倍,且每億顆細胞備製成本僅有1/10。隨著技術的迭代優化,預計將可達到傳統GTP實驗室的百倍,可奠定博訊在CDMO細胞備製領域的競爭力。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將於12月19舉辦「生醫界的智能文藝復興時代」論壇,會中邀請博訊創辦人秘心吾分享博訊生技自動化細胞製備的經驗,以及在十年中從生技產業起步、結合AI技術,並進一步成為負碳產業的研發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