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智慧製造 #4說到底數位轉型就是個謎,還很貴

神祕事件總是引人入勝,如果用這個標準來看,「數位轉型」這四個字大概可以排上史上最大謎團的優先候選名單了。

「數位轉型」是什麼?一百位顧問大概可以給出三千六百種答案,因爲經常說着說着就前後衝突、概念轉換,然後就得再換個說法,每每說得頭頭是道,但每次都不同,我自己就經常這樣。比如說,「要數位轉型先得數位化,但不必數位化,也可以實現數位轉型。」

這是有原因的,數位轉型當然得先走進數位世界啊,不數位化根本進不了門檻。反過來說,數位化工具有其局限,很多數位轉型的思維特徵就不見得需要透過數位工具來完成,再說,買了三臺電腦、五部顯示器就叫「數位化」?您別捱罵了,數位轉型是何等偉大的事情啊,我不許你這樣貶低自己。

身爲顧問,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難免踩着客戶的鮮血與眼淚前進,漸漸地,我們與客戶都清楚了,數位轉型絕非易事,更不可能是一個按鈕、一套系統、一套課程或一臺設備就能無痛實現的事情。身爲乙方,我當然希望你這樣想,因爲這樣容易成交、方便驗收,但是對客戶未必有利。當然,如果你只是想應付一下老闆,讓老闆跟朋友聊天有話題,那又另當別論。

業界基本都有共識,認爲數位轉型是過程,而非結果。既然如此,那麼合格的顧問總該能夠回答那直擊靈魂的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做什麼」。與其到處求問大神高人,也許答案就在身邊——如果我們將「數位轉型」四字一一分解細究,就會恍然大悟,原來這四個字的各種顛倒正反組合已經足以詮釋並回答各種疑惑。

「數」指的是「數據」,我們現在沒有數據、正在收集數據、 想要實現一個以數據驅動決策的企業。「位」指的是「定位」,我們過去根據經驗與猜想決定前進方向,未來要靠着數據指引,所以,我們現在得先對數據資產進行盤點,知道自己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才能比較清晰地評估要去到什麼地方,需要多少資源與時間。

我知道「轉」!你不必說了,我都懂!既然要「轉型」,不轉怎麼行?系統轉過來、組織轉過來、產品轉過來,統統轉!這樣還能說我沒有決心嗎?

想歸想,如果真這樣做,就麻煩了,機械性地「轉」,等於在一片混沌之中先憑空決定方向,先不說市場永遠有變卦,光是轉換過程中,各種協調與溝通的複雜性,都註定了「事倍功半」的結果,這還算好的,歷史上不乏許多載歌載舞走向地獄的悲慘例子。

轉之義大矣哉。我想說的是,要為自己留下轉圜的空間。「這話點解?你給我說說,信不信我一拳打死你!」此時,客戶的臉上已經透出困惑、不解、憤怒、焦慮的美麗七彩光芒了。

臺灣企業一直走在成本的纖細鋼索上,並且以此自豪,「我們家就是能用七分成本作出十足品質!」這確實值得驕傲,因爲這代表管理品質的精密程度已經到了間不容髮、分秒不差的程度,需要經驗與毅力的大量累積與投入,然而,任何變動都可能危及這個精密的平衡。

因爲精密所以不能變動,所有的調整都必須遷就既有的成功方程式,而這套方程式的參數只有經驗二字,任何無法以經驗解釋的變動都是造反,也都是風險。所有謹慎的企業家都會說,我們還是小規模試試吧,先求不傷身體、再求效果。可是依凡,市場的本質就是變動呀,無視變動的風險遠比驗證失敗的代價要可怕出許多。

「轉」的真意是重新檢視在各個關鍵流程之中,有哪些是在傳統經驗觀點下絕不能變動,但在數據驅動決策的全新場景中,卻可能出現優化可能性的機會點。說得再更直白些,就是為所有經驗值尋找數據上的合理基礎,找不到數字基礎的地方,就很可能是優化的關鍵——這樣就帶出了數據治理的必要性與急迫性。

最後終於要談到「型」了。我要先說一下「型男」與「宅男」的差別,分別兩者應該不難,絕不是因爲置裝費的高低,更不在於是否噴了古龍水還是戴袖釦,而是整體的感覺,是談吐、舉止、品味與外型的有機搭配。在企業來說,「型」就是「商業模式」。

所有的產品都必然是虛實組合,在過去,人們習慣買電腦送軟體,還指定要這個那個軟體,裝到最後都是補帖免錢特別版。售後服務?不必,我自己會修,貨款再打八折。我會殺價我驕傲。現在呢?所有服務都上雲,要用再付就好,硬體反而收不到錢。不是嗎?Google都免費開GPU給你用了。商業模式逐漸從設備買斷轉爲設備租賃,再轉換到服務按需計費,一直到訂閱經濟。企業的型就在於此,不是非得要將大紅大紫往自己臉上塗,開足美顏設定,昨天說SAAS、今天說訂閱經濟、明天談元宇宙,蹭話題不談營利就是耍流氓。

數位轉型像是練功,講究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在內就是讓「數據」這內力可以全身流動、氣隨心轉,然後才能將外部搭配的系統、電腦與設備驅動起來,發揮全部的潛能。有氣無力固然無奈、憋氣使力也是撐不了太久。關鍵是想清楚自己缺什麼,再真再遇到有人要找你談數位轉型,先聽他談要修真氣還是練寶刀,只要十分鐘大概就可以決定要不要舉杯送客。

數位轉型處理的是結構性的問題、而非短時應急方案;數位轉型的血液就是數據,需要完全透明暢通,足以成爲決策重要依據;因爲,數位轉型的本質在於,「建立一個以數據驅動為核心的決策過程,並據以落實具有韌性的商業模式」,爲了落實本質,我們需要許多工具、應用與建議。但光有工具、應用與建議而忽略了本質,就算再華麗也難免淪爲行銷推廣的話術,最後還是一個巨大的謎團,還很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