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智慧製造 #7 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不斷優化、數位永續優化、數位一直在優化

「數位轉型」一詞被視為脫離競爭紅海的終極密碼,所有企業都在追問「到底要如何才能成功實現數位轉型?」相應於這個直擊靈魂的問號,幾年前就有人提出了一個聽來頗有道理的論點——數位轉型階段論:先要「數位化」,然後實現「數位優化」,接著就能開心迎來「數位轉型」。

數位轉型階段論已經流行了幾年,但實務上真沒看到什麼為人稱道的成功案例。許多企業在階段論的指引下,積極投入數位化工作,大量引入各種硬體及系統,費盡千辛萬苦也終於收集到許多數據,動輒以TB計。「我們現在終於要開始推進數位優化了,」老闆與數位長含著眼淚帶著微笑,彼此擊掌,「兄弟,我們繼續努力!」接著又是一大筆預算推進數位優化,就等任務完成那天,就將看到智慧工廠實現。

一年過去了,「甲方爸爸,貴公司數位優化已經有了相當進度,再堅持一下!我們有更好的設備跟系統,可以加速推進,」又一年過去了,「甲方爸爸,先前的系統很不錯,不過跟不上現在最新的發展,我我們發展的最新硬體跟系統,可以加速推進!」然後又是一年,數位優化工作仍然無法完結,甲方爸爸開始冒出問號,「為什麼沒完沒了,總是會在最關鍵時刻又要重來?數位優化個沒完沒了,預算不斷追加,什麼時候才是盡頭?難道我上當了?」

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不斷優化、數位永續優化、數位一直在優化,至於數位轉型,呵呵。

關鍵可能出在人們對於數位轉型的認識太過於機械化:數位轉型是個漸進過程不假,但絕非單行道,也沒有一定的路徑,更別說階段。許多甲方爸爸習慣以工廠自動化的思維來看待數位轉型,這也早已經被證明就是個坑。

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理解數位轉型的真實意涵,例如決策基礎以及決策速度。

從決策基礎來說,相較於別人,推進數位轉型有成的企業在決策過程中更依賴于數據,而且相關數據都其來有自,而非依賴少數人閉目凝神、屈指一算,「啊,老夫料定今晚必有東風。」

從決策速度來說,不再需要花上一週時間才能知道前月盈虧,而是在收到訂單當下,沒幾分鐘已經排定生產計畫,連物流船期都已經確認。

這些當然都有賴於正確、即時的數據收集與傳遞過程,「哼哼,我們的助理速度很快,抄完報表後,半小時內一定打成文件!」真歹勢,只要前期數據採集工作需要人力介入,就完全稱不上數位轉型。

一旦從「數位化」角度來理解「數位轉型」,很難不掉進技術決定論的大坑,總以為要導入這個那個系統硬體或建立這個那個部門,才能推動。渾然不覺這其實是一個精心編就的商業神話,這些廠商就是要你誤以為有了系統就不需要人。而數位轉型也絕對不是簡單地搞個AI模型,或建個戰情中心,那個方式早已經淹沒在許多甲方爸爸的眼淚之中。

其實,數位轉型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對於人的要求反而更高,因為真實的洞見已經完整呈現在眼前,但具體要投入多少資源、以多快的速度朝什麼方向前進或暫時停止,這些就只能靠各級管理者判斷。這種透過數據分析工具展現的高維洞見,就對經營者與管理者構成一個全新的挑戰:如何從更抽象更即時也更宏觀的角度思考未來,至少要「問對問題」。這也是何以數位轉型來自於技術,而遠超乎技術的根本原因。

因此,一樣是數位轉型,我們不能只會喃喃自語三個階段,而是要提升到策略與行動的高度,最簡單粗暴的做法就是加上主詞:「資料採集工具加速數位化,決策透過數位工具優化,才有機會實現在經營與實踐層次上的數位轉型,」此外都是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