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畜看天下_科技戰篇 #4 AI.半導體.兵家必爭

在前面談到美中雙方的戰略以及武器裝備之後,可能有人很好奇:這場科技戰的戰場究竟在哪裡?對於台灣產業又會產生哪些影響?從這段時間雙方的動作看起來,AI與半導體供應鏈是關鍵戰場,也是台灣產業下一步發展避無可避的挑戰。

面對這場科技戰,美國拜登政府不僅態度強硬,且明顯由政府掌握主導權、企業共同投入,這也意味著這場科技戰不只將造成下一個世代科技產業的板塊大移動,同時也定義了這不只是政治或軍事層面的競賽,產業發展更是雙方交鋒的戰場。

從美國2021年兩份正式對公布的文件,可以看出政府與企業界的態度以及主要戰場:一份是3月份時美國AI國家安全委員會 (NACAI, National Security Committee on AI) 公布「美國AI國安報告」;另一份則是在拜登就任一百天後由美國白宮所發佈的「供應鏈檢視報告」。報告中主要檢視半導體、車用大容量電池、藥品與稀土元素等四大領域供應鏈,希望能夠打造有韌性的供應鏈,重振美國製造。

AI國安報告:現在是美國最脆弱的時刻

首先來看「AI國安報告」。美國AI國家安全委員會於2018年由美國國會成立,成員包括產業及學術界領袖,包括Google前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甲骨文(Oracle)執行長卡茲(Safra Catz),亞馬遜新任執行長的賈西(Andy Jassy)。

這份耗時二年多撰寫完成的報告,開宗明義指出,美國過去的優勢一向靠科技的領先,但這樣的優勢已經改變了,甚至斷言「此刻是美國最脆弱的時刻」,而其中AI的發展至為關鍵。報告中說明「AI是世世代代造福人類最有力的工具。」「AI系統也將用於追求權力,我們擔心,未來若發生衝突,AI會是第一個被使用的手段。」

AI之所以受到高度關注,一方面是應用範圍幾乎可以涵蓋軍事、科技、經濟、教育甚至新聞媒體等每個層面;另外一方面NASCI也明白指出,中國企圖在10年內成為全球AI領導者,令人憂心,美國應成立專責學院,以不亞於培養軍官的方式召募與培養科技人才。

半導體:美國絕對輸不起的戰場

除了AI這項近幾年崛起、發展迅速的強大科技應用之外,美國對中國的科技戰,絕對要留意的重點仍然是半導體相關政策。因為能掌握半導體的關鍵核心晶片、製造、材料、設備等環節,方可搶占未來5G、物聯網、人工智慧、車用電子、等領域的全球主導權與商機。

對美國而言,半導體產業是牽涉到經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基礎建設,因此先前已通過「晶片法案」(Chips for American Act),由政府挹資協助美國企業建立必要的晶片製造能力,降低對亞洲地區晶片的依賴,並能有更具彈性的供應鏈。目標是填補美國目前在技術方面的落後,確保美國關鍵技術在地化,涵蓋範圍甚廣,從工業、軍事和關鍵基礎設施所依賴的所有半導體環節。

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統計,台灣半導體製造產能占全球近六成,半導體材料和設備支出分別是全球第一及第二;《金融時報》評論,「由於台灣在晶片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美國承受不起把台灣輸給中國的後果。」因此,無論台灣是否願意,在半導體戰場上,我們已經站在最關鍵的位置。

供應鏈百日報告 半導體兵家必爭

所以在「供應鏈百日報告」中,首先要關注的就是半導體供應鏈。

半導體產業已美國被視為國家重要基礎建設,並通過多項法案,要由政府挹注資源與企業共同合作,務必將半導體的關鍵技術與製造留在美國本土。

而歐盟從2021年2月開始就著手研究如何生產10奈米製程以下的半導體,最終能產出2奈米製程晶片,目的是減少對於台灣晶片的依賴,在5G無線系統、聯網汽車、高效能運算等領域所需要的高晶片,日後可以不再依賴外國製造。也打算在歐洲興建一座先進半導體工廠,以避免重要產業的核心科技得仰賴美國和亞洲等國家。

當這些國家都意識到分散風險的重要性,且採取具體行動時,會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產生哪些影響?是危機或轉機?

2021年第二季,《經濟學人》以〈地表最危險的國家台灣〉為封面故事,再次聚焦對於台灣的關注。報導中寫著,「台灣是半導體產業的心臟地帶,全球最有價值晶片製造廠台積電所生產的尖端晶片占全球總產量84%。」同時,台積電的技術與專業領先對手約莫十年,美國與中國將耗費數年才得以望其項背。

為什麼危險?《經濟學人》清楚寫出,「因為台灣是美中兩國衝突的關鍵,一旦台積電產線中止,全球電子業也只能停擺,成本不可估量。」正因為無可取代,所以才危險,但若能善用這樣的「危險」,台灣將在這個全球的轉折點上,再次走出一條獨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