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這些模型對資料的結構性與穩定性有高度要求,只要發生制度變化(如美國的對等關稅)、消費者行為劇變(如疫情期間)、或變數之間的關係改變,預測便可能大幅失準。而AI的大量普及應用,對於經濟、政治,甚至教育、文化層面都將產生大幅翻轉,即將形成經濟預測上的極大挑戰。
早在2025年2月,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 )接受Dwarkesh Podcast訪問時,從經濟學角度切入,談論「AI發展成功」的定義。同時,也對於世界各國大舉投入建立AI運算中心的熱潮提出不同觀點,他認為,這將使得運算資源供過於求。對於微軟這種需求端企業而言,當然是好消息。
由於OpenAI在2022年底推出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掀起全球第二波AI熱,大模型需要大量運算資料與大量數據,也幾乎成為世界各國政府與大企業競相投入的戰場。但納德拉在半年前的這場訪談中就指出,這波算力大建設潮將在2027 至 2028 年間陸續完成,而屆時,全球運算資源將呈現供過於求的局面。
「很高興我是承租方,」他從經濟學最基本的「供給與需求」分析,隨著大量算力中心的完工啟用,算力價格下跌是必然的。因此,他建議與其盲目擴充算力建設,不如保持靈活,無論在資金或其他資源調配上,都能準備好適時運用算力供過於求的優勢。
如果有一天算力供過於求?
這一點,對台灣而言恐怕是更值得注意的關鍵。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在2025年3月時也提醒,中國DeepSeek崛起、開源模型效能愈來愈好,都意味著AI的產業應用大算力、大模型的限制已經逐步改變,如同微軟、AWS這類大量投資高階AI伺服器的科技巨擘,已開始規劃更具彈性的AI算力系統。雖然短期內看似影響不大,但若AI伺服器平價化的趨勢繼續下去,再加上關稅打擊,硬體製造業必須更清楚掌握變化趨勢,模擬各種風險情境,並且與供應鏈上下游緊密合作,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納德拉在這場訪談中也解答了大家這段時間以來的疑問:AI發展到什麼程度才算是成功?他認為,許多人將焦點放在追求通用型AI研發並不正確,反倒忽略真正關鍵:實質經濟成長,這才是 AI 發展成功的意義。
「真正的成功指標是,能不能讓全球經濟成長率達到10%?」納德拉不認同科技公司聚焦於追求新技術的做法。他認為,如果AI是第四波工業革命的驅動力,那麼就必須如同工業革命般改變世界,讓已開發國家至少有 5%以上的實質經濟成長。而不是只有2%、扣除通貨膨脹後幾乎趨近於零的現況。
AI對經濟學模型的挑戰
不過,在AI對經濟成長還沒有產生實質影響之前,AI已經開始重新定義對經濟的理解、評估、預測與治理。因為AI快速滲透到產業預測、市場分析乃至國家治理戰略,其影響力已超越單一技術工具的角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開始採用GDP做為國家經濟力評估指標,影響所及,傳統的經濟預測,特別是在20世紀下半葉至21世紀初期,主要採用計量經濟學所建構的理論架構與方法工具,也就是以數學模型為核心,透過假設檢定與歷史資料推演未來走勢。
例如政府部門要預測明年的失業率,可能會建構一個多元迴歸模型,其中自變數包括GDP成長率、利率、物價指數與出口總額等。又如中央銀行在做利率決策前,會根據一個新凱因斯主義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SGE),來模擬不同政策衝擊對總體經濟的影響。
然而,這些模型對資料的結構性與穩定性有高度要求,只要發生制度變化(如美國的對等關稅)、消費者行為劇變(如疫情期間)、或變數之間的關係改變,預測便可能大幅失準。而AI的大量普及應用,對於經濟、政治,甚至教育、文化層面都將產生大幅翻轉,即將形成經濟預測上的極大挑戰。
例如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Wassily Leontief所提出的I/O 模型(Input-Output Model),主要用來量化計算產業間的依存關係,以及評估需求變動對整體經濟的連動關係。由於這個模型假設技術不變、不考慮時間動態或價格變動,並且需要大量準確資料,在面對正不斷創新變化的AI技術與商業模式,就無法反映出技術進步或產業升級的影響。
「建設」不必然等於成長
例如,目前世界各國正積極投入的算力建設,是否真能帶動經濟成長?從分析的實務層面來看,現行I/O表大多將AI、算力、資料中心等納入「資訊服務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無法反映其產業鏈細節與影響範圍。而且「算力」本身是一種多面向資源,沒有標準化指標,難以轉換為經濟模型中可操作的計量單位。更基礎的問題是,算力產業橫跨不同部會與產業,數據分散且難以整合計算。
而這個模型還隱藏了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系統性偏誤(systemic bias):算力建設並不必然帶動經濟成長,除非有大規模產業AI應用與實質的價值創造,否則再多算力建設也只是基礎建設的空轉。
因此,產業AI化的推動與發展,必須回歸經濟學本質,將經濟成長做為評估指標;在政策與制度設計時,必須避開「建設即發展」、「投資即創新」的常見偏誤,才能使得AI成為驅動決策、重構流程的核心引擎,成為持續創造企業與國家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