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會取代音樂家嗎?虛擬樂手帶來的幫助與新體驗

近來表演藝術從舞蹈、戲劇到音樂,紛紛開始嘗試結合新媒體、虛擬影像投影等,藉由新科技打造多元的表演形式。富瑜室內樂團在首次對外發表的公開演奏會上,不僅與科技公司合作,與 AI 協作演出,除了演奏 AI 作曲的樂章,更嘗試以真人樂團協同虛擬樂手共同演出,除了為觀眾創造新的表演體驗外,對於樂手來說也是不同的演奏感受。也藉由這次的經驗,開始思考認為未來應用 AI 提升學習音樂效率的可能。

樂團是一群人的演出

富瑜室內樂團團員都是第一次和 AI 協作,負責鋼琴伴奏的王文娟回憶,剛開始練習時,的確很不習慣,因為包括聲音細節上的調整或是演奏速度的搭配等都需要磨合。她解釋,由於不同空間中的樂器聲音會有落差,需要根據現場狀況即時調整;在真人樂團演出時,樂手會直接憑藉過往經驗,調整吹奏樂器的強弱與大小聲,這是排練時的常態。但與 AI 合作時,必須在現場演出後,經過電腦運算才能改變聲音表現。因此,樂手必須描述自己的經驗與感受,例如說明聲音下降的速度與音色,讓科技公司可以藉此模擬出更實際的聲音。

至於誰該大聲,誰要輕聲表現?除了仰賴樂手們平時練習的默契,指揮的角色就極為重要。指揮張致遠坦言,一開始對於 AI 生成的樂曲十分好奇,實際接觸後發現,即使是 AI 生成的樂譜,仍然需要經過人類的把關或是調整。例如不同演奏場地的變數就很多,光是樂器演奏時的音量平衡調節;或者作曲家所標示的大小聲、漸強漸弱,樂手實際演出的音量大小,都會需要指揮進行調整,以平衡整體的協調性。

除此之外,AI 生成的樂譜有些地方會忽略樂手演奏的可行性與整體和諧感,例如,小提琴家王建堂便提到,這次的台灣組曲中,有些小提琴的音就設計得蠻特別的,因為真人作曲家會考量到彈奏時的難度,而不會寫出挑戰演奏極限的譜。張致遠也指出,有些段落,可能單人演奏很好聽,但是多人演奏的話就會不和諧,這時候,指揮在考量到演出的順暢或平衡下,勢必就會進行調整。

王建堂認為,古典樂手的養成時間很長,有許多技巧性的演練都是依靠長時間訓練換來的,但 AI 卻能輕易跨越訓練的難度,演奏出人類需要苦練許久才能發揮的技巧。但人類具有的選擇與調配能力,才是與 AI 最大的差別。

不制式的情緒流動與張力,凸顯表演藝術的魅力

「現場演出時,我們會依據當下的情況與氛圍進行調整,」謝介豪表示,這次的虛擬樂手在肢體或姿勢的反應上,與真人演奏還有需要調整的地方。例如演出時,會透過表演者的動作、肢體表現掌握彼此的狀態與反應。或是演奏者也會根據現場的情況與氛圍,進行表演上的調整,當觀眾已經很感動時,可能會透過呼吸的調整,呈現不一樣的音色與情感表現,進而達到跟觀眾最好的互動傳遞模,但這些都得仰賴樂手的經驗,現場隨機即席反應。而這些以人為出發點的共通性及傳遞美感的方式,還是 AI 無法取代真實樂手的地方。

王文娟也提到,虛擬樂手主要是依照設定演出,演奏表現上也較為精準,但在現場演出時,演奏者可能會因為當下的狀態,在演奏上有些加速或激昂的狀態時,極為仰賴團員的搭配。

不過,這次合作中的虛擬樂手與自動跟譜技術,也被認為在音樂教育上能帶來許多幫助。謝介豪說,對初期接觸新的曲目的音樂家來說,因為時常需要與鋼琴、或其他樂器的配合練習, 那在一開始較為不熟悉的情況下,這些技術應該可以幫助音樂家們或是學習者,在真實合奏開始前,提供演奏搭配的訓練,甚至能告知演奏者什麼地方出現演奏上的錯誤。而音樂教育的部分, 則應該更廣泛的運用到音樂教育的範疇,讓各個年齡層的學習者,都可以享受到與不同樂器的合奏體驗。甚至就唱歌而言,也能透過相關技術緊緊地跟著演唱的速度, 最後再告知使用者什麼地方出現問題,再加以修正。因此,不論哪個程度或什麼類型的使用者,都能獲得很好的學習與使用體驗,並提升每個人對音樂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