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盾(Orient Shields):地緣政治與科技產業的前沿

2021年的7月初,美日兩國在第一島鏈上的奄美大島舉行名為「東方之盾(Orient Shield)」的大型軍演。軍演的兩國是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德國的軍艦巡航台海、東海、南海,背後的「潛台詞」是中國大陸與台灣。軍演,台灣不可能是局外人,「東方之盾」,台灣是「盾」嗎?

我在列強對峙時,想的是台灣產業的未來。2021年的2月,剛上任不久的拜登政府在白宮網站上昭示美國將重新掌握供應鏈的核心環節,半導體、大容量電池、藥品、稀土這四個項目是美國重新掌握供應鏈的核心項目。

半導體是產業之米,是所有科技產品的根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少了半導體,科技產業也可能全倒。2021年上半年半導體大缺貨,倏然間,台灣人發現「供應鏈」、「半導體」原來是台灣之盾,過去批評台灣量產製造業是毛三到四的人,開始重新思考供應鏈的價值,而當產業從過去PC、手機進入到電動車、車聯網、物聯網的新商機時,台灣人也發現,台灣在各方企業前進東協、南亞這些新興市場時的橋樑角色,而對東協、南亞國家而言,台灣更是轉型、升級中非常關鍵的戰略伙伴。

當我們說,台灣半導體業最大的風險是地緣政治時,科技與政治在前沿對陣,我們無法自外於大局。但高風險,能否有高回收呢?地處中國、日本、蘇聯之間的韓國人,在20世紀初期時,曾自喻為「東亞的盲腸」;在東西方和解時,韓國是「東亞陸橋」,在新的時代,韓國動輒得咎,但更希望獨立自主,成為「北方的狼族」!

那麼,台灣應如何幫自己重新定位,並想像台灣如何成為真正的「東方之盾」呢?供應鏈正在重組,台灣因緣際會,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往內看,「我將無我」;走出國門往外看,台灣才能看到真正的我!世界無限寬廣,受限的是我們的「心理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