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們好:
這段時間參與一個讀書會,每週固定和一群朋友研讀德國在去年底剛發布的「AI標準化藍圖」(German Standardization Roadmap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這份二百多頁的文件中,「倫理」(ethics)這個字眼貫穿全文,不斷被提及。
德國並不是特例,由於AI本身需要大量數據、演算法難以解釋的特性,使得世界各國政府普遍認定“Trusted AI” (可信賴的AI)是相關法規制定的大原則。而衡諸歷史,從火藥、原子彈、衛星到行動技術的發展,科技無一不是雙面刃:既能讓人們的生活更便利、舒適,但也可能讓社會問題更形惡化,例如貧富差距擴大、企業壟斷、集權統治等等。本週電子報中,台經院孫明德主任也會繼續跟我們分享美中科技戰的現況與影響。
因此,如何在科技快速發展、產業急遽變動的時代,同時保障社會的均衡發展,是我們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因此,AIF特別訪問若水國際執行長陳潔如和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黃日燦律師,希望了解他們為什麼選擇以「身障者就業」與「產業創生」做為企業使命的初衷,以及如何影響社會、實踐理念。
維持初心並不容易,能夠選擇正確的道路達成初衷,更難。這兩篇文章對AIF而言,同樣是非常寶貴的提醒,希望也對你有所幫助。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