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們好:
碩一時「研究方法」是必修課,每次上完三小時後,力氣放盡也幾乎接近休克。並非老師特別嚴格,只是許多理論抽象概念的轉換,對於才二十來歲的我而言,實在太難以駕馭。現在回想,所有艱困掙扎真是非常難得的啟蒙經驗。
印象最深刻的是,啃完一篇英文論文似懂非懂之際,老師常會再讓我們讀作者的另一篇文章,說明論文研究設計的思考脈絡,以及過程中的錯誤與調整。這種類似「幕後花絮」的文章,讓原本生硬的數據和研究方法,瞬間變得生動且有趣多了。
讀《李飛飛的視界之旅》,也有相同的體驗。以前看過李飛飛的一些重要論文和研究,透過她自己在書中的描述,不只有了輪廓和肌理,更像是能夠觸摸到她對學術研究的熱情,以及探索世界的使命感。
李飛飛並無意將自己塑造為英雄,從她 2023 年 3 月到訪台灣的幾場演講,以及這本書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她想分享的是「和研究夥伴們幾乎用盡生命的一切,在成就與失落之間擺盪與前行,逐漸闢出一條新的路徑。」而她移民的經歷與視角,使得這樣的過程更令人動容:這是一個關於好奇與探索、堅持與信念的故事。
讀完李飛飛的書,也不禁反省,在 AI 浪潮來襲的此刻,身在台灣的我們應該如何找到一條新路徑?不只是投資股票或產業競爭力的問題,而是關於人類社會的未來想像。就如同英文書名副標題寫的:Curiosity,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of the Dawn of AI。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