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們好:
「AI 不會取代你,但會用 AI 的人將取代你」,這句話大概是這兩年大家最熟悉的金句之一。但是,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會用 AI 的人」?
同時,大家也都知道,AI 已經使得產業界線愈形模糊,所以數位能力不再被視為額外的技能,人工智慧也不再是特定職位或部門的專門職掌,具有兩種以上專業技能的「π 型人」是成為未來人才的必備技能。但是,就算擁有多種能力,是否真的能夠有效連結,用來解決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
AI 涵括的範圍太廣,技術與應用又不斷迭代替換,所以會寫演算法的工程師不見得理解使用場景真正的問題。例如,好不容易開發出來的模型,到了客服部門之後往往得到一句「很難用」評語,從此束之高閣,繼續使用數十年未變的工作方式。
連結不同的資源和不同產業的知識,說來容易,其實又是一個比想像中困難的學習歷程。學校能教嗎?對企業真實場景不夠熟悉是最實際的困難,就算產學合作也不容易學到跨部門溝通、資源整合以及彈性變通等企業最需要的能力。企業有辦法教嗎?在人力吃緊的情況下,除非企業規模夠大,或早有內部培訓制度,否則恐怕沒有人能夠有空教導剛畢業的新人。
最近兩個月有不少家企業與我們討論,究竟要怎麼樣找到「AI 人才」,也共同思考了各種可行方案,例如,即將在 4 月 26 日下午舉行決賽的「AI Junior Award」。透過三年來的全心投入與嘗試,AIF 和 DIGITIMES 合作,透過主題選擇與賽制安排,把產業界需求孔急的「AI 人才」具體化、並落實扎根到全台灣各大學院校。本週電子報跟各位分享這三年比賽的觀察,也邀請你屆時一同到台北花博爭豔館,現場聆聽五隊決賽團隊的精彩簡報,了解 AI 人才的能力與創意。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