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們好:
因為創下多項歷史紀錄的颱風山陀兒,整個台灣隨之過了奇幻莫測的一星期。幸好颱風強度減弱才登陸,減少了傷害,希望大家平安,災後重整也能一切順利。
最近同事們接到一些企業的諮詢電話,表明已經上過很多 AI 工具課程,「但是主管覺得都不好用。」所以想問問是否有更多工具可以學,或許能夠找到好用的。同事回答,要不要試試從掌握技術原理著手?這樣比較容易理解不同工具的底層邏輯,就能掌握好用與不好用的原因,找出最合適的工具。不過,電話那頭還是強調只想學一套好用的工具就好,「比較方便也比較快。」
這樣的想法完全合理,人人都希望不要浪費時間,直接找到有用的解答。但是 AI 技術還在光速發展中,而且無論哪種工具都必須符合企業本身需求才會「好用」,所以一直追逐某些工具,真的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嗎?
當許多人持續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術工具的速度競賽時,是不是應該回過頭想想,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真正需要學習的重點又是什麼?過度關注新科技的同時會不會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環節?
所以,在與Google Cloud合作的《AI準備度調查》中,AIF 特別將「準備度」定義為五大面向,分別是創新力、治理力、數據力、技術力以及運算力,這是企業導入 AI 的成功因素。但究竟不同面向的細節與指標是什麼,我們從上週電子報開始逐項介紹,這個星期分享的是「治理力」。
同時,也分享一本利用颱風假讀完的好書給大家,《設計,讓世界變更好》。作者Donald A. Norman是認知科學及設計界泰斗,輩分極高,書中各種跨領域、跨時空的分析犀利獨到,內力深厚不在話下。幸好有政大陳宜秀教授學貫中西的譯筆,讓台灣讀者得以跨越語言及不同知識領域的障礙,得以一窺大師思考脈絡。
附帶一提,書摘受限於篇幅,難免流於斷章取義之弊,還是建議大家盡可能仔細看完全書,一定會得到許多新的啟發與引導。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