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生成式 AI 寫的文章(看似)詞藻華麗、面面俱到,研究出來的報告(表面上)邏輯縝密、架構完整。不過,我還是喜歡到現場,實際觀察 AI 看不到也寫不出來的真相。
週六到家附近的傳統市場,是最容易感受到消費脈動的現場。走到熟識的雞肉攤,挑了半隻不太肥的甘蔗雞。老闆邊剁雞邊說,颱風之後菜貴,來市場的人少了些,「可能看看明天吧,如果沒下雨的話。」
轉身到隔壁菜攤,想買些玉米蒸了給孩子當點心,菜攤小老闆小聲阻止:「不要吧,那很貴,一根要五十幾塊。」接著他好心介紹,產地在南部的這個菜那個菜都貴,進口的、北部的還好,「再等兩個禮拜就可以了,如果沒下雨的話。」
不過,上個颱風的災損還未完全復原,此刻,窗外又是風雨交加。
真實世界總是不盡如人意,總有許多 AI 說不出來(或者隔靴搔癢不著邊際)的大小困難,人們就在這些限制與挑戰中,盡力邁開步伐,朝著我們所認為的美好前進。但也正因為真實的粗礪,愈發顯出勇氣與努力的可貴。
從上個月開始,基金會每週走訪 AI 新創企業,我們不想只看其他媒體的報導或官網介紹,希望深入了解新創企業所付出的心力與面對的挑戰。同時,我們也從這個月開始,由個人與組織層面切入,分析「人工智慧人才」的不同面向。畢竟,人才是 AI 時代決勝負的關鍵所在,也是牽動社會民生的重大因素。有人怕失業,拚命學AI;有人怕失業,所以絕不碰 AI。
面對 AI 巨浪來襲的此刻,台灣要如何找到穩健立足的新定位?與你分享本週電子報,並祝一切安好。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