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不願配合導入 AI?三步驟跨出成功第一步

因此,從制度設計開始,就必須注意要滿足三個關鍵需求:首先是延續與員工協作的思維,賦權員工,讓員工能夠積極參與塑造自己的新職能。其次,領導階層也必須重新安排流程、分配任務,為企業增加的價值。最後,將科技變革視為必須持續管理的動力,保持足夠的彈性與應變力。

隨著AI應用的範圍愈來愈廣、使用部門愈來愈多,很多企業發現,企業的AI導入計畫,本質上是變革管理而非技術應用,必然會牽動價值鏈、客戶關係以及內部組織結構的變化。其中,員工的技能重塑將成勝負決戰點。

因為,現成的技術工具使用門檻愈來愈低,不太遠的未來很快會成為企業的基本能力;只有市場上稀缺的人才,才可以在企業既有優勢基礎上,迅速建立起無可替代的核心能力。

那麼,誰才是市場上不易被替代的稀缺人才?在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快速滲透工作現場的此刻,會用AI的人正快速增加中,將成為普遍技能;真正無可取代的能力是:懂得設計AI如何被使用、定義AI應解決的問題、並能引導企業價值成長。

從這個定義來看,具備產業的領域知識,加上使用AI的能力只是標準配備;任何人都需要藉由技能重塑(reskilling),發展出新的工作流程與跨領域能力。

能力不是問題,心態才是阻力

然而深入來看,企業經營者與高階主管經常提到的困難,卻往往不在員工的能力,而在心態:例如業績蒸蒸日上的企業,員工不覺得有導入AI的必要,實際上也沒有空再撥出時間學習AI;營業狀況不甚理想的企業,心力全部投入提振業務,更是無心進行AI轉型。

在過去七、八年協助企業培育AI人才的經驗中,我們也的確觀察到,同樣進行大規模AI培訓課程,有些企業三、四年內就在每個部門順利導入AI,並且產生明顯效益。但也有企業員工上完課之後,回到公司沒有可進行實作的場域,所學技術知識對企業完全沒有貢獻。

更普遍的現象是員工沒有說出口的隱憂:導入AI初期非但增加大家許多額外工作,而且如果AI導入成功,我的工作不就要被取代了?這樣的想法,也讓組織增加許多看不見但實際存在的變革阻力。

建立「與員工協作」思維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建議可以從「思維」與「制度」兩個層面著手。

在思維方面,首先是將員工視為協作伙伴,在「尊重員工」的前提下建立「透明對話機制」。與其讓員工私下猜測自己是否會被取代,不如清楚說明參與技能重塑價值和重要性。根據哈佛商學院和BCG合作研究的數據顯示,有將近七成的員工都了解自己目前的專業領域即將面對破壞,也有重塑技能以維持競爭力的意願。

因此,技能重塑計畫必須從員工的角度來進行規劃。由於技能重塑必須參與者投入大量時間,因此必須設法降低風險、成本與心力,但提供可以保證的成果。如果制度設計得好,不僅可以讓員工很快感受到轉型的價值、減少阻力,也會快速擴大技能重塑的規模與正面影響。

管理新科技 維持彈性與應變力

根據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教授Paul Leonardi的文章,員工學習AI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每次互動時都在學習如何使用,這是以AI為基礎的先進科技的特色。因此,從制度設計開始,就必須注意要滿足三個關鍵需求:首先是延續與員工協作的思維,賦權員工,讓員工能夠積極參與塑造自己的新職能。其次,領導階層也必須重新安排流程、分配任務,為企業增加的價值。最後,將科技變革視為必須持續管理的動力,保持足夠的彈性與應變力。

根據變革管理公式(Change Formula),任何新的改變都必須有真正對準目標的第一個具體行動。導入AI的第一步,建議可以先請員工確認,AI可能會如何影響自己目前的任務?

成功第一步:拆解日常工作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三個類別,包括一、AI無法做或不應該進行的任務;二、AI可以增強或協助執行的任務;三、可以透過AI自動化執行的任務。這些答案都由實際負責的員工來進行填答。

根據Paul Leonardi的研究,通常這樣的步驟完成之後,就可以讓員工減少部分工時,轉而投入能夠創造更多價值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也能讓員工安心,知道將一部份工作自動化並不會造成失業,相反地,還能使得員工對公司更有貢獻、更有價值。

AI驅動的變革已經來到眼前,很多企業和工作者在「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的影響下,不斷追逐最新AI科技,深恐錯過一個技術就落後整個時代。不過,這樣的焦慮也往往使得我們失去判斷力,反而忽略深入思考問題本質的重要性。

會使用AI不是企業追求的目標,創造新價值才是。所以要如何將這些新工具提供的能力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增加競爭力,並且執行能為組織增加價值的任務,才是重塑技能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