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治理, 策略觀點, 觀點 以信任為基礎,開啟台灣 AI 治理的新行動路徑 與其不斷糾結於現有的工具或資格認證,更應該回到根本問題:企業或國家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要創造什麼價值、願景(Vision)是什麼。若國家與產業未能釐清自身定位與優先順序,規劃就容易分散,最終流於「為了用而用」。因此,持續開放對話、凝聚共識,法規、制度與創新才能互補,才能建立可信任 AI 的穩固基礎。
AI治理, 策略觀點, 觀點 從技術規範到溝通對話,台灣治理藍圖框架正浮現 數位信任與 AI 治理雖相關,但關注範疇有本質差異。「數位信任」著重於如資料保護、系統可用性、網路協議與資安標準等技術治理層面範疇;而 AI 治理所需面對的,則是更複雜的社會與技術議題(socio-technical aspects)。
數位轉型, 數位公共建設, 數位黑潮, 策略觀點 川普關稅震撼下 台灣 ISV 業者的數位轉型之路 關稅和匯率的雙重壓力,台灣硬體製造業的黃金時代是否能夠持續、可以持續多久,是必須重新面對盤點的議題。不過,儘管面對來自內外的雙重壓力,台灣軟體產業的突圍之路反而更加清晰。
人才培育, 策略觀點, 觀點 員工不願配合導入 AI?三步驟跨出成功第一步 因此,從制度設計開始,就必須注意要滿足三個關鍵需求:首先是延續與員工協作的思維,賦權員工,讓員工能夠積極參與塑造自己的新職能。其次,領導階層也必須重新安排流程、分配任務,為企業增加的價值。最後,將科技變革視為必須持續管理的動力,保持足夠的彈性與應變力。
人才培育, 數位轉型, 策略觀點, 觀點 跨越轉型障礙—組織如何打造「AI時代的學習型文化」? 長期以來,企業習慣用量化指標來評估培訓成效:上了多少小時課、多少員工拿到證照、課程完成率有多高。在AI時代,這些指標正迅速失去意義。
人才培育, 人工智慧, 策略觀點, 觀點 AI 讓人變笨?新時代最需要的三項工作技能 然而,AI 的崛起似乎可能顛覆這個根深柢固的想法。甚至,有人以「白領大屠殺(White-Collar Bloodbath)」來形容,AI 正用前所未有的效率,自動化過去被認為是人類專屬的知識型任務。
資訊安全, 策略觀點, 觀點 AI 導入有「灰色地帶」,企業隱藏風險如何解決? AI 工具雖然提升工作效率,但從另一面來看,同時也產生了新的依賴性與集中風險。企業若將關鍵決策或生產流程過度倚賴特定模型或API供應者,當工具停擺、演算法更新,甚至供應商政策變動時,將造成整體業務中斷的連鎖效應。
產業案例, 策略觀點, 觀點 中衛中心以 AI 賦能推動轉型 從工具使用到組織變革 因應當前產業 AI 轉型政策,許多公協會及法人機構肩負 AI 人才培訓、輔導企業升級的關鍵任務。然而,若這些扮演推手的公協會與法人自身仍按照過去的運作模式,靠辦活動、行政文書作業達成 KPI,如何具備輔導中小企業的能力和經驗?
人才培育, 策略觀點, 觀點 AI 人才如何定義?影響產業 AI 化成敗的關鍵因素 台灣的AI人才夠嗎?這是從2017年第一波AI熱到現在,一直被各方詢問的問題,也是政府從2024年年中開始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經濟部也在前段時間表示,台灣在2024年就已經培育出4萬名人工智慧人才,對於推動產業AI化應該能夠產生極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