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不只是追逐技術,營運策略創新才是關鍵

不少企業在這兩年嘗試導入 AI 時,幾乎都會發現,想像與現實之間存在極大的落差:一方面想要儘快導入 AI 成為產業創新領導者,但同時又希望能夠了解,同業通常導入 AI 做什麼用?創新,意味跟其他人走不一樣的路,但又實在不確定怎麼選擇才是正確的,幾乎是企業共同面對的問題。

想真正成功導入 AI,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創新力?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深入探究就能發現,絕不只是技術的問題,而是創新思維與營運策略選擇的挑戰。

新科技 需要「跳進」與「跳出」既有框架

人們太常把創新和嶄新複雜的技術畫上等號。但實際上,就算再強大的新科技,通常也只能解決某個狹隘、固定的問題,必須要找出創新應用,才能發揮價值。

相同的,AI 是全新技術,但必須跟許多既有的技術整合,並部署到某些場域中,才能夠發揮最大功用。這意味著必須對於自己所屬的產業知識有相當程度掌握,並找出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之後,加上對新技術原理與侷限的理解,再結合兩者找出新的方案。亦即,「跳進」跟「跳出」框架的思考,兩者不可或缺。

所以創新力的定義,實際上指的是運用既有概念,透過新舊元素的重新排列與組合,創造出「嶄新且有用」的解決方案。

很多人認為,既然只是排列組合,生成式 AI 不就能夠做得很好嗎?的確,AI 已經具備許多既有的經驗,然而,如果大家都能夠問得到的答案,真的具有創新的價值?

更何況,在企業經營與決策過程內,組合元素的選項繁多,排列方式更是無限,企業如何從如此龐大的可能性中,找到對自己最具價值的組合?這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創意、或者AI能夠直接給出來的答案,而需要深入且獨特的「洞察力」:必須找到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才能準確決定該留下哪些元素,以及如何整合、應用,以便產生實際的價值。

定義問題 就是創新的重要環節

所有的創新,都源自於明確的問題定義。例如矗立在紐約自由港碼頭的自由女神像,法國雕塑家巴托爾迪在創作時,他思考的問題是,如何以雕塑形式呈現出自由民主的概念,以便贈送給美國人民做為獨立百年的紀念。又或者像畢卡索,他想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創造出能超越當時印象派的新畫風。

這些問題,或許也有其他人思考過,但或許不夠深入;而如何在既有的環境與狀況中,找出不同元素來解答問題,並產生前所未有的價值,才是創新成功的關鍵所在。

舉例來說,20 世紀初,亨利.福特在發展汽車生產線時,並非局限於既有的汽車產業經驗,而是跨界向肉品加工業學習。他從後者身上學會了流動的產線、增加效率的生產方式,再加入降低成本的新材料。整合之後,應用到汽車製造的場域中,創造出嶄新的生產方式,使得汽車組裝時間從一台 12.5 小時降低到 90 分鐘,售價隨之大幅降低。因此一般人都有能力購買,繼而創造出全新的交通方式與產業生態系。

早在十年前就有很多人認為,這波人工智慧的出現,將帶動全新產業變革,甚至驅動第四波工業革命。因此,導入 AI 時,建議企業不只關注技術應用的發展,更應該定義為營運策略的創新。而創新必須從洞察力與問對問題出發,新科技才能轉化成有價值的商品或服務,發展成新的商業模式,為企業塑造無可取代的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