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稅和匯率的雙重壓力,台灣硬體製造業的黃金時代是否能夠持續、可以持續多久,是必須重新面對盤點的議題。不過,儘管面對來自內外的雙重壓力,台灣軟體產業的突圍之路反而更加清晰。
在全球政治經濟版圖的劇烈變動中,「川普2.0時代」讓高關稅壁壘、匯率波動與美中貿易戰升級成為產業避無可避的挑戰。在這場新賽局中,台灣引以為傲的AI伺服器供應鏈,同樣面對許多未知與變動。
硬體產業雙重挑戰:關稅衝擊與算力平價化
首先是關稅衝擊,這波關稅目標直指海關進出口的硬體產品。而對台灣最關心的半導體關稅,從8月初的100%、在美國投資的企業得以豁免;到這兩天川普又喊話關稅可能提高到200%甚至300%。從今年4月初川普宣佈對等關稅至今,「不可預測」是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對於緊密跟隨NVIDIA、被稱為「一個人的武林」的AI伺服器供應鏈來說,無法預測的未來,絕對是對企業營運彈性與韌性的考驗。
與此同時,另一股趨勢正悄然成形。「算力平價化」的時代極可能很快到來。隨著開源模型的崛起與這兩年全球大舉進行的算力投資,一方面AI應用已不必然受限於大算力、大模型的框架,另一方面算力供給可能到達飽和,市場對頂尖AI伺服器的狂熱需求面臨修正。若平價化趨勢持續,加上關稅和匯率的雙重壓力,台灣硬體製造業的黃金時代是否能夠持續、可以持續多久,是必須重新面對盤點的議題。
轉型困境的根源:數位化的失落環節
另一個重要挑戰則是,台灣雖因AI伺服器而在全球競賽中獲利,但軟體應用與系統建設相對落後,也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多數企業無法導入AI的主因,從調查結果可以明顯看出,數位轉型緩慢及資料不足一直是主要原因。而這背後的失落環節,往往與合作的資訊服務(ISV)業者密切相關:由於ISV業者自身轉型困難、仍舊使用老舊程式碼,影響所及,各種產業下游的客戶便受限舊資訊架構中,無論在資訊蒐集、清理或與雲端串接時均面臨困難。這也成為產業AI化的主要障礙之一。
新市場、SaaS 化與 AI 賦能
不過,儘管面對來自內外的雙重壓力,台灣軟體產業的突圍之路反而更加清晰。
過去ISV業者受限於本土市場規模,難以與國際大廠競爭。如今,東南亞、南亞及中南美洲等新興市場的經濟起飛,帶來了龐大的商用軟體需求。台灣擁有世界級的IT發展經驗,加上相對合理的價格與值得信賴的品質,已然成為這些國家心目中的最佳合作夥伴。這是全新的市場需求,也是台灣資服業者的全新機遇。
於此同時,台灣ISV業者可藉助AI之力,將過去老舊的商用軟體,轉化為彈性、易於部署的SaaS雲端服務。不僅能快速滿足海外客戶需求,更能為台灣自身的產業AI化奠定基礎,全面提升軟體業的國際競爭力。
以數位公共建設實現全面產業 AI 化
要實現此一願景,除了業者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堅實的國家級基礎。這就是「數位公共建設」(Digit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DPI)至關重要的原因。
DPI如同數位時代的水電與公路,是一個國家為數位社會建立的共享基礎設施。透過共通的數位身分、金流支付與資料交換標準,確保系統的開放性與互通性。一個完善的DPI,能大幅降低軟體業者創新的門檻,讓他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快速地開發可規模化的服務。它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攸關國家治理、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的長遠戰略佈局。
2025年,將是台灣軟體產業的關鍵之年。當硬體的光環面臨挑戰,正是軟體接棒的時刻。台灣ISV業者若能把握AI賦能的契機,結合既有的硬體系統優勢,在完善的數位公共建設基礎上,將能打造出一股強勁的「AI數位黑潮」。
對內,這股浪潮將從資訊服務業的AI創新,推廣到百工百業的企業應用,最終實現全面的產業AI化。對外,則將帶動台灣軟體業進軍全球、接軌國際的能量,開創台灣資通訊產業的全新市場定位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