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力成本逐漸高漲,過往高度依賴人工的製造業勢必得面臨轉型議題,然而,許多經驗與專業都在師傅的腦袋中,該怎麼推動數位化呢?
中揚光電以手機鏡片及其他光學鏡片模具生產為主,自2013年設計出第一套具1300萬畫素的手機鏡頭模具後即在市場成功打響名號。由於擁有精密光學設計、模具模仁超精密加工、光學鏡片成型、鍍膜、組裝技術與鏡片檢測等全自主製程能力,也可依客戶需求進行模具設計與調整,提供客戶高精度及穩定的模具產品,已成為中國及韓系手機品牌鏡頭的穩定供應商。
然而,中揚光電並沒有因為在業界站穩腳步就停止創新,早在這波ChatGPT潮襲全球時,就已持續佈局AI在企業內部。近幾年積極與新創公司合作導入內部企業更快速與更先進的管理技術與數位轉型,全面智慧化與系統化,更不計成本投入去打通拓展下游市場,為彼此創造雙贏的競爭力。
慢慢創造無法被取代的價值
「我不想讓工廠只是一個所謂的模具廠,」中揚光電總經理李榮洲說,中揚光電具備優良的加工設備與技術經驗,主要模具產品製作技術門檻較高、競爭者相對少,因此,產品利潤也就能提高。但是,隨著環境變遷,人力成本逐漸升高,產品利潤也日漸萎縮,於是,管理效率就成為下一個競爭關鍵。
自從中揚光電在2018年上市後,李榮洲就已經規劃好未來幾年的方向與定位。他知道,老師傅的經驗與精度很高的產品,為公司打下了成功的第一步,但想要長久經營公司,還需要其他突破,數位化、系統化,再加上AI技術的應用是產業必然的趨勢。面對紅色供應鏈的威脅,產業在沒有勞力成本優勢下,必須將老師傅的經驗、知識程式化,並且將AI整合到目前的工作流程中,例如將部分研發及工學設計、訂單報價等工作事務交由程式處理,釋放出的人力就能做「AI不能做的事情」,例如更專注於工廠管理的細節,或是找出更多可以運用軟體解決的問題。
從數位化開始累積數據與經驗
他觀察到,公司從成立到上市五年間,許多作業流程都是透過人工方式進行,包括許多數據的管理與簽核也都還是紙本作業,除了ERP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就沒有使用其他系統,也沒有建置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也就是製造執行系統,。因此,很多訂單資料都是先打在紙本上,接著再進入簽核流程;甚至有些時候僅有以口頭傳遞訊息,不僅效率不彰,甚至容易出現資訊落差。
李榮洲每天必須耗費大部分的時間在進度管理上,僅是要了解工作進度或是出貨進度就必須花費上半天的時間,經過層層人員,一個接一個的確認資訊,消耗掉許多時間與人力成本。因此,他決定先從數據報表數位化開始著手,並進行數位相關人才的招募,他說,當時與其說是知道要進行數位轉型,更先確定的事情是公司一定要數位化。
但是,開始投入資源建置資料系統後,團隊才發現,由於大多數的資料被分散放置於不同的地方,光是資料的整合就需要耗費許多心力。後來,他們嘗試與訊能集思合作,導入No Code數據分析全流程平台——JarviX於內部工作流程中,大幅縮短了資料蒐集與整理分析的時間,並透過大數據分析找出生產流程的根因,甚至嘗試建置數個模型進行預測,也得到不錯的成果,進而提高使用軟體的意願。
中揚光電智慧研發中心經理陳宗成提到,雙方的合作是彼此加乘的效果,實際導入到場景中,會更了解一線人員的實際需求,透過使用回饋既可以讓訊能集思的產品更貼近製造業的需求,也解決了中揚光電的需求,減少資料斷點,增加溝通效率。讓全公司的同事有共通的語言,檔案不再只存在個人電腦端中,而是需要使用資料的單位都能共同檢視,減少協作過程中的溝通時間與資訊落差;並協助現場人員可以即時統整資料、有助於生產及出貨管理等生產過程中的問題排解。
但他坦承,一開始的推動過程並不順利,大部分的同事還是習慣舊有軟體的介面與圖表,內部團隊與訊能集思的團隊經過不斷溝通,根據使用需求逐步調整產品介面與功能後;再加上公司內部使用者的成功經驗分享,才逐步提高同事的使用頻率。
從主管開始建立使用習慣,看到別人表現好就會願意主動學習
身為管理者,李榮洲知道要在既有的工作流程中,推動軟體、新流程實屬不易,更不是直接下令就能讓所有人員都開始使用,必然得經過一些過程,才能讓同事願意主動嘗試理解並使用。
於是,他要求主管們先試用,當中有些人藉由軟體在內部報告中展示了不錯的成果,除了報告製作品質提升外,也幫助同事能更快掌握各個生產資料的變化,於是,內部彼此就會開始詢問經驗與做法,並產生仿效作用,創造更好的使用方式;而下一步就是有別於過往制式化報表無法產生價值 ,要求主管必須要使用JarviX整理數據及產生報告,包括業務、採購,以及現場主管等工作中會「接觸到數字」都需要學習JarviX,也要求負責軟體教育訓練的同仁不能直接幫忙代操作軟體。不是要工程師幫忙寫出應用程式,而是讓現場的人員依照自己的需求實際操作軟體,也因為這些數字都跟自己的工作內容密切相關,所以員工在維運與應用的意願也較高。當大部分主管階級都上手後,便會開始要求部門內相關人員開始使用該軟體進行資訊整合,一層一層往下推,部門員工的使用率也就跟著提高。由於台灣廠區的導入經驗十分良好,也逐漸擴大內部使用人數;下一步就是逐步將使用經驗拓展到不同地區的工廠中。
打造智慧化工廠,即時掌握數據、即時應變
李榮洲提起五六年前,前往德國某家光學製造大廠參訪時,看見工廠平板上的數字,隨著全球銷售額即時跳動的場景,讓他下定決心也要打造出能即時掌握數據且智慧化的工廠。
為什麼即時掌握數據這麼重要呢?他認為,無論是製造業、服務業或是任何商業,數據都是很重要的事情。而工廠來說,若能即時掌握所有生產、銷售數據,就能設定標準與警示系統,協助管理階層及早發現問題以進行排解,避免累積小問題釀成大禍,也能讓公司在運作上更有效率,「但這件事情靠人力是做不來的,一定是要系統來。」
軟硬整合、跨部門溝通將是關鍵能力
除了導入平台之外,中揚光電在兩年前也成立了AI Team,另外也有專門負責智慧系統開發的人員,包括客戶、供應商的管理,以及自動化程序、軟硬體整額設計、演算法工程師等,約莫有30位成員專職數位轉型事務,約佔公司10%的人力。
在整個團隊的功能與工作定位上,李榮洲笑說:「踩過的坑很多」,尤其在組織架構與工作分配上,例如軟硬體部門人員的配置、部門成效的設定都經過一番調整與適應。他提到,由於軟硬整合、跨部門溝通已經是許多時候必須面臨的常態,因此,在管理上,並不會要求硬體人員只做硬體的事情,而是設定專案目標,讓不同部門間的主管可以彈性協調人力的運用。
目前中揚光電內部已經開始導入AI技術,並試行於不同專案中。李榮洲認為,雖然數量還不多,但相信未來會逐步提升。在人才與工具皆具備的狀況下,反而是要做的事情太多,希望速度可以再快一點,或是有沒有更方便的工具可以提升效率。
更多精彩案例,請見《產業AI化大調查》完整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