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用大模型」邁向「專家 Agent」的價值變現之路

AI 下半場的核心轉變,是從「讓模型回答問題」,進化為「讓模型解決問題」。這意味著企業必須轉向識別真實痛點,發展以人為本的 AI,畢竟智能代理的價值體現於三個要件:問題可格式化、任務可分解、結果可衡量,唯有如此才能直接驅動價值變現。

人工智慧(AI)的發展,若比擬為一場NBA賽事,如今正類似於中場休息的關鍵時刻。從 2015 年至 2023 年的上半場,由深度學習驅動的 AI 創造了如 AlphaGo、AlphaFold 等技術里程碑,前者開啟強化學習在實體應用的先例,後者將蛋白質結構預測帶入革命性階段。

然而,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政經環境快速變動的現況中,台灣製造業面臨空前挑戰。AI 已不再只是技術潮流,而是國際競逐的戰略槓桿。下半場的焦點,將從追求通用高效能的「大模型」(LLM),轉向以具備特定任務執行能力的「智能代理」(Agentive AI)驅動的應用落地。

臺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范書愷教授指出,AI 競賽的關鍵在於如何讓 AI 真正進入製造現場的價值鏈,並進一步推動營運模式變革。企業必須走出「問答」階段,邁向「解決問題」的專家代理新紀元。

策略的轉折與 AI 落地三階段

上半場的 AI 雖然追求通用性,但通用模型的瓶頸也逐漸浮現:大型語言模型的訓練資料已近飽和,其準確度上限受限於資料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無法直接帶出企業的策略行動。

因此, AI 下半場的核心轉變,是從「讓模型回答問題」,進化為「讓模型解決問題」。這意味著企業必須轉向識別真實痛點,發展以人為本的 AI,畢竟智能代理的價值體現於三個要件:問題可格式化、任務可分解、結果可衡量,唯有如此才能直接驅動價值變現。

然而, AI 導入最大的挑戰,往往在於如何將「成功的試點」專案擴大至整個組織。基於此,范書愷將 AI 智能化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 AI Operationalization(作業 AI 化),它以流程自動化為起點,核心目標是消除流程瓶頸。企業應選擇流程中最關鍵的痛點,從小規模自動化開始,例如以 Agent AI 自動擷取 E-mail 訂單欄位,轉換為 JSON 格式輸入 ERP 系統,這是將 AI 嵌入日常營運流程,達到提升單點效率的階段。

當 AI 在單一流程成功後,下一步便是 Productionalization(生產 AI 化),目標是「聰明複製」。此階段須將模型高效複製至不同機台與產線,使 AI 在生產環境中穩定規模化運行,從而提升製造端的效率與精度。

最終,企業必須達到 AI-Privatization(產品 AI 化),這才是將 AI 融入產品與服務生命週期,讓模型輸出成為可以轉換為收入的產品的階段。舉例來說,將品質檢驗中的跨模態模型結果,以文字描述輸出瑕疵內容,並將此 AI 驅動的數據服務化,融入遠端維護與市場反饋的閉環中。這些都是讓 AI 從製程工具升級為連結市場與使用者的橋樑,企業也就真正完成了從代工到品牌的轉型。

模型升級與雙軸專家概念

將焦點移回台灣製造業。范書愷認為,台灣的優勢並不在於盲目追逐大型語言模型(LLM)的算力,而是在於深耕產業多年的專業知識。與其盲目追趕,不如發展屬於台灣的「專家模型」。他提出「專家模型」(Expert Model)與「經驗式模型」(Experiential Model)的雙軸概念,以確保 AI 真正貼合企業需求。

一方面, 專家模型是透過監督式微調,針對企業特定流程或 ISO 標準打造的專屬模型。這類模型不必龐大,但要懂台灣獨特的語境與專業語彙,其價值在於高準確度,並可作為智能代理的決策依據。

另一方面, 經驗式模型則強調「經驗回放優先」,讓 AI 記錄使用者語言與行為,以數位錢包機制實現真正個人化互動,從而模擬特定領域專家的決策模式。

終極挑戰:能源、倫理與雙軸轉型

畢竟, AI 的進化不僅是技術革命,更牽涉到運算效率、永續與倫理議題。舉例來說,大規模 AI 推理耗電驚人,對此,范書愷提出,製造業的數位轉型(DX)必須與綠色轉型(GX)同步,即「雙軸轉型」,才能兼顧效能與永續。同時, AI 發展需回歸以人為本,其價值在於減輕人類痛苦、推進科學突破、卸載重複性勞務,故而, AI 治理應跨足社會學與人文領域,避免侵犯隱私與偏差決策。

他強調,應該是「希望 AI 替我們做什麼,而非我們依靠AI來做什麼。」意味著,AI 應從目前的通用大模型,轉化為明確為人類價值服務、能實現個人化目標的智慧代理。而台灣製造業則需從流程與痛點出發,發展具深厚產業知識的專家模型,並結合綠色永續,方能在全球 AI 賽局中站上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