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腦?理科腦?AI生態系需要文理兼具的未來人才

AI已經變成當代顯學,更有許多大學成立相關系所或班別,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該去讀資工系、研究AI呢?

隨著時間進入四月,許多12年級同學都趕在截止期限前要完成高中學習歷程檔案,學習歷程顧名思義是要能看出學生的學習成果與興趣表現,展現學生的「核心素養」。但是,什麼是核心素養呢?

中研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專題中心執行長、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蔡宗翰希望透過這本書,提醒中學生該如何培養,甚至表達出自己的「核心素養」。第一部分主要談怎樣成為一個主動積極、會問好問題、懂得以正規方法紀錄研究過程與成果、懂得設定題目與解題、有團隊合作的學生。

第二部分則是提醒已經生活在AI時代的讀者,別被文理組的區分限制住想像。當理科生朝向技術奔去的時候,文科生也不應該畫地自限,排拒接觸科技與AI,以免在社會分工上的價值會越來越低。書中將從AI的發展及AI技術在幾個領域的應用現況來認識AI。第三部分將引領讀者思考如何面對AI?思考自己是否適合投入資工領域,甚至繼續在AI領域中鑽研。

這本書集結了老師多年接觸學生與產業主管的經驗,總結出一些素養上的問題,並利用實例讓讀者更具體了解問題及解決方法。對於中學生來說,不只是本學習歷程的準備指南,更是一本引領學生了解如何自主學習、研究更能從中學習、如何思考的建言。對於不懂AI的家長或是學習者,更是一本絕佳的入門書。以下為本書精華節錄:


應用AI要保持的溫柔人文精神

AI 的起點是「幫助人類」,在AI 這個利器的陪伴下,我們更要認識自己作為人與機器的不同之處,並且謹慎地思考自己在使用AI 時,是否能把持住社會倫理與道德的界線?是否能對於AI所提供的各項幫助保持懷疑,嘗試關注AI 之外的議題與觀點,不落入同溫層陷阱?

思考「我/我們是誰?」這個問題,在AI 世代的重要性將會遠遠超過過去,也將會是人類在不斷的變革中站穩腳步的關鍵。而協助我們建構自我認知的,仍然是人文。人類透過文學藝術、哲學、歷史、語言等等紀錄並展現了人類社會積累千年的智慧,而在當代社會中,人類也不斷的透過與他人互動創新,即便是「想創造人工智慧」、「為什麼我們要讓AI 幫忙?」都是一種「人文思維」。

我們希望不再有人因假新聞受騙、不再有人因假新聞撕裂社會,因此將AI 用在假新聞辨證;我們期待人類不受疾病所苦、能在運動場上更自如地揮灑汗水,所以將AI 用在照護、運動訓練;我們想減少人們因交通事故失去性命的機率、想更快地見到遠方親友/去到想去的地方,於是將AI 用在自駕車、軌道異物偵測;我們想更了解古往今來的人們做了什麼、每個角落發生過什麼故事,因此將AI 用文本分析。這些我們在第二章介紹過的案例,僅是AI 任務的一部分,在新奇的技術背後,都是一個個構築美好未來的願望,因此越是傾聽、關懷人類,透過人文思維看清楚人類的定位,便越能洞察需求,開發出優秀的AI 。

AI 會取代我自己嗎?

您發現了嗎?前述找出AI 任務的每一個步驟,都少不了「人類的決策」。

事實上,無論是什麼領域的AI,都需要人類的緊密合作,人類目前所負責的發現問題、提供資料訓練AI ,仍是目前AI 無法取代的。而AI 能否有成果、是否派上用場,有了AI 世界到底會不會變更好,最終仍取決於人。

不一定人人都要成為AI 從業人員,但是認識、也有能力去用AI 的「AI 世代人類」不但不會被取代,反而可能因為AI 加乘本身的能力,成為更優秀的一群人。

AI 思維小練習

不是只有商業行為或是學術研究才能用上AI ,很多日常生活的小問題,都有可能透過AI 改善,就像過去我們只能在氣象播報時間守在電視前,或是撥打氣象專線才能知道天氣,現在只要跟手機說一聲:「某某地方明天天氣如何」,就能知道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天氣。每一個人都可以從自己身邊開始,發現AI 應用的可能性。以下的思考步驟不需要用上任何AI 的專業技術,但是可以帶您養成「AI 思維」:

1. 找一個您最近的小困擾,可以是學業、工作上的問題,例如筆記寫不好、資料太多很混亂。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例如總是抓不準公車到站的時間、煩惱晚餐要吃什麼。

2. 造成這個困擾的原因是什麼?您有辦法自己改善嗎?若自己改善是否會耗費很多心力?

3. 如果希望旁人幫你解決這個困擾,他應該怎麼做?如果要用手機、電腦幫忙你解決,又要怎麼做?你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成果?

4. 你有辦法用數位化且格式統一的方式,紀錄每一次發生這個困擾的情形嗎?從你的紀錄中能否找到這些情形的共通點與差異是什麼?

5. 觀察你的紀錄,能否找到解決的方式,並且得到你希望的成果?

本文節錄自《寫給中學生看的AI課:AI生態系需要文理兼具的未來人才》,由三采文化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