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人類價值

科技變革蘊藏著極大的潛力,不僅能提升生產力,還能改善地球上數十億人們的生活。但是為什麼世界還是有這麼多貧窮與污染?以大家這兩年最熟悉的AI發展來看,為什麼許多人的憂慮勝過於欣喜?

美國年輕經濟學家最高榮譽克拉克獎得主,《國家為什麼失敗》作者、麻省理工經濟學家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與強生(Simon Johnson)的最新著作《權力與進步》(Power and Progress),從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談起,到 AI 崛起的科技發展史,以一條強力主線貫串全局:科技的變革不是命中註定,科技的發展方向也絕非無法改變。

儘管人類的制度並不完美,甚至於東西方國家的看法差異甚大,例如東方國家致力於研發與創造商機,而西方國家則更關注如何為發展設立「護欄」。但是人類仍然掌握主控權,因此,科技發展究竟會駛向正義或是墜落懸崖,責任仍然在我們人類身上。也因此,我們必須仔細探索如何創造一個兼顧進步與平等的未來。

作者大聲疾呼:科技進步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能共蒙其利,今日我們所共享的繁榮生活,其實是前人積極爭取的結果。我們如果繼續對科技抱持盲目樂觀的態度,聽任少數人透過侵害多數人權益而致富,終將侵蝕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與生活方式。以下為《權力與進步》重點內容節錄:


在現代經濟當中,科技精英往往忽視人類具有適應能力與獨創力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城市的規畫師和工程師常常認為,想讓車流安全順暢,關鍵在於交通號誌。但在 2009 年 9 月,英國沿海小鎮波蒂斯希德(Portishead)嘗試在一個最繁忙的十字路口關閉紅綠燈,結果讓許多專家跌破眼鏡,駕駛反而更加小心駕駛,很快就適應這種新的做法。四個星期的測試結束時,這個十字路口的交通流量明顯改善,而且並未增加事故或受傷人數。波蒂斯希德並非特例。其他幾場這種「無紅綠燈」的實驗,也都得到類似的結果。有些人會認為,在大城市、尤其是最繁忙的路口不設紅綠燈絕對不切實際,但這個實驗結果讓我們去思考,當科技剝奪人類的主動權與判斷力之後,有時候只是讓事情變得更糟,而不是變得更好。

生產任務也是同樣的道理。人類智能之所以強大,是因為能夠配合情境與社會狀況而調整;人類就是因為能夠理解並成功應對環境,才能順利適應各種不斷變化的情況。舉例來說,當人們處在不熟悉的環境,即使在睡覺或休息時,也能對最細微的危險訊號有所警覺;如果是在自己感到安全、可預測的環境,則能憑著過往習慣的例行做法,快速執行各種任務。也是這樣的情境智能(situational intelligence),讓人類能夠應用情境中相關的資訊,應對環境中的種種改變,辨認不同臉孔與模式。

人類智能與社交脫不了關係,還與下列三個面向有關。第一,想要成功解決問題、適應環境,很多時候得從社群取得必要的資訊,這就需要透過各種隱性或顯性的交流(像是模仿他人的行為)。而人類認知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詮釋這類的外部知識,這也正是「心智理論」(theory of the mind)所強調的基礎。心智理論就是在探討人類為何能夠推論他人的心理狀態,進而正確理解他人的意圖與知識。

第二,人類的推理過程會受到社會互動的影響。我們會根據不同的假設,提出支持或反對的理由,並在這個過程中評估自己的理解。要是人類缺少社會層面的考量,做出來的決策肯定會很糟糕。缺乏社會智能,就像是處在實驗室的環境中,勢必會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在比較自然的環境中,則能夠避免犯下那些錯誤。

第三,人類能夠藉由對他人的同理心,以及從中感受到他人的目標與企圖,因而學習到更多技能。正是因為智能具有情境與社會面向,因此,即使一個人的認知分析能力(主要反映在 IQ 分數上)很高超,但那並不代表他就能在各種領域獲得成功。即使是科學與技術專業領域的成功人士,不僅需要擁有高智商,還必須具備優秀的社交與其他能力。

對於大多數工作者而言,如果具備情境與社交智能,不但能夠更具彈性地適應環境,還能順利與顧客及其他員工溝通,提升服務品質、減少錯誤率。這也是為什麼即使 AI 科技日益普及,但許多企業求才更加看重求職者的社交能力,而不是計算或技術能力,因為不論傳統數位科技或現在的 AI,仍然無法勝任與社交互動、適應力、靈活性及溝通有關的基本任務。

雖然如此,但隨著自動化逐漸縮小社會人際互動與人類學習的範疇,可能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讓我們再次以客服為例。訓練有素的人類處理問題的效率高,是因為能夠和求助者建立社交連結(像是對剛發生意外、想申請理賠的人表示同情),能夠迅速掌握問題的本質;他們懂得要與顧客溝通,再以此為基礎,找出符合需求的解決方案。而且,在人際互動的日積月累之下,客服人員往往能把工作愈做愈好。

現在試著想像一下,假設我們把客服工作拆成許多更細的任務,接著把前端工作交給演算法處理,但由於顧客的問題太過複雜,使得 AI 客服難以辨識與有效處理問題。於是在經過一連串的選單之後,顧客才終於等到真人客服出面解決問題。此時,顧客往往已經心力交瘁,真人客服人員則錯過首次與顧客溝通、建立社交連結的機會,同時也很難從中獲得進一步的學習與應變,這樣一來,客服人員的效率自然又會受到影響。不幸的是,最後管理者與技術人員反倒還覺得:看吧!果然不能把太多任務交給真人客服,我們還要再砍掉一些人力才行。

在 AI 圈裡,經常會忽略這些關於人類智能與適應性的教訓,只是一心想把各種任務都自動化,而不去思考人類技能可能發揮的作用。

2016 年,AI 在放射學領域大獲成功,得到眾人交相稱讚。當時,曾共同創造現代深度學習方法並榮獲圖靈獎的 Google 科學家傑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認為:「人類應該停止再培訓放射科醫師了。顯然在五年內,深度學習就能超越放射科醫師。」然而這件事並未發生,而且從 2016 年以來,對放射科醫生的需求有增無減。原因其實很簡單,想要做好完整的放射診斷,人類所具備的情境與社交智能絕對超越機器。事實上,近期研究顯示,如果將人類的專業知識與新的技術結合,效率還會更高。以糖尿病患者為例,這類患者經常因視網膜血管受損,而形成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而運用最先進的機器學習演算法,確實能及早診斷出這項疾病;然而,如果先用演算法找出診斷較困難的病例,再交由眼科醫生進行診斷,更能大幅提高診斷的準確度。

Google 自駕車部門的技術長曾在 2015 年信心滿滿地說,等他當時十一歲的兒子長到十六歲時,已經不用再考駕照了;馬斯克也在 2019 年做出預測,到了 2020 年底,特斯拉會有一百萬輛全自動無人計程車上路。但基於同樣的原因,這些預測最後全都一一落空。正如前面提到的無紅綠燈實驗所強調,要開車行駛在繁忙的都市裡,駕駛需要具備極高的情境智能,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甚至需要有更高的社交智能,才能對其他駕駛與行人所發出的訊號做出回應。

本文節錄自《權力與進步-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由天下文化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