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世代企業共榮的契機:新科技發展與數位生態系的建立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模式及舊有的產業結構,對企業而言,改變的不只是客戶的期望,還有整個商業格局。同時,疫情也加速了企業對新技術的需求。不僅要能快速解決問題,更要能透過平台的連結與生態系的建立,結合不同企業的優勢與資訊共同壯大整個市場。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董事長李維斌在東吳巨資管理學院演講時提到,當前對於技術的需求不再滿足於概念性驗證(Proof of Concept;POC),而是希望能夠快速解決問題,要能立刻上線,快速轉到新的環境。傳統護城河的戰略在未來時代可能不再適用,先進技術加上數位生態系將會是未來的關鍵機會。

超自動化(Hyperautomation)的興起

人工智慧技術的興起加上企業對於提升效率的期盼,自動化向來是備受關注的議題。

國際權威研究機構Gartner曾預測:「公司裡面需要自動化的事情終究會自動化。」超自動化有幾個關鍵的術語,包括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進階分析(Advanced analytics)。

李維斌解釋,RPA主要是為了幫助人們將重複性的手工作業自動化而引進,除了提升效率之外,機器人不會累,且標準及一致性較高,也較不會產生錯誤。但超自動化並非只是單純的SOP流程優化,所以也會需要結合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技術,以及更進階的數據分析。

要把一件事情從自動化變成一個自動化的系統,牽扯到的是更複雜的東西。例如,學校註冊時,要將填寫資料變成自動化,與整個註冊流程變成自動化入學的系統是不一樣的。自動化系統牽涉到許多自動化的過程,困難度當然也會提高。

李維斌說,在邁向超自動化的過程中,可能會從最簡單的任務(task)自動化,經過不同程度的階段,最後才會到商業的營運(Business Operation),中間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東西,可能是SOP變自動化;最後可能是將不同的工作組合起來變成一個任務。

他形容,要將不同的自動化組合整合在一起是有難度的,整個流程的編排(Process Orchestration)有點像樂團指揮家,如何將擅長不同樂器的樂手組合在一起,既能發揮自己的能力又能彼此合作演奏出一首曲子。最後產生的結果,可能是降低成本,再好一點能產生收入;如果公司要能永續經營,轉型可能就是終極的目標與結果。他提醒,重點是要能解決組織的問題,因為我們要的是結果而不是輸出。

疫情加速雲端服務的發展

疫情也加速了雲端服務的發展,「原本不願意上雲的公司,現在也必須上了,這時候就產生很多典範的轉移。」李維斌說,這對IT部門將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已經不是像之前的機房分工模式。當企業的商業模式必須因應客戶的生活及消費模式改變時,如果系統不是自己建立,IT部門要有很大的彈性或企業的資本足夠才能跟上。雲端提供了彈性與相對好的工具,讓企業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可以利用雲端快速承受新的變化。

當然使用雲端服務也會遇上挑戰,包括管理的模式與心態也會需要調整,原本是私有的要變成共享;從資本支出變成營運...。雲端也與以往機房使用的邏輯不同,原本設計機房時,使用者會希望機房越強韌越好,但在設計雲端時,已經不是希望它變得很強,而是要求能夠應付失敗。使用者已經接受它一定會有問題,但是期望當系統壞掉的時候,要能快速反應。

「台灣這次十分幸運,疫情沒有產生強大的壓力,但也導致許多事情只做一半有點可惜。」李維斌建議企業,可以回頭檢視自己真正的瓶頸,那些情境需要什麼樣的數位化設備?考慮什麼樣的投資報酬率?思考面對問題該達成的目的與手段,不要把手段當目的。

是Eco-system而不是Ego-system

面對新的科技變化,生態系概念也逐漸出現,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把素材組合起來,而是要善用平台。對政府單位來說,不再是投入不同預算執行很多計畫,而是要花錢把環境建置好,讓大家可以利用平台產生新東西。

例如鴻海的車用資安聯盟或是MIH平台,整合不同的人,保有動態,讓不同的組合產生新的價值,讓這些合作者之間很容易產生很多的創新和商業機會。希望產業能藉由這個平台走向國際。「最重要的概念,這是一個開放平台,要允許而不是保護。」李維斌說,許多人在運作生態系統(ECO-SYSTEM)時,不小心就會變成(EGO-SYSTEM),可以從許多地方檢視,包括權力是授權還是控制?是競爭還是合作模式?夥伴間的關係是為了產生新的價值或是只為了生存?

一旦變成Ego-system,就會因為保護色彩而喪失創新了,他直言:「很多人是不得以才會進入生態系,而不是樂於在生態系中一起產生新價值。」所以在生態系統中,必須要利用許多共享情報。以鴻海的MIH平台為例,許多擁有領域知識的公司都會分享出專利,等於只要加入平台就能使用這些專利,使用專利必須要付費,但是能減少重複發明既有東西的時間與人力成本。「藉由別人發明的東西再往上疊加,這樣進步的速度才會快。」

面對變化快速的科技世代,李維斌提醒:「科技不是趨吉避凶的捷徑,不要以為用科技就怎麼了,科技就是一個手段。」最後,我們仍要學習接受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