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 AI 從未來願景變為日常營運的現實,幾乎所有企業領導者都或多或少意識到,內部員工的技能似乎不夠。但究竟少了什麼?卻又無法具體描繪出來。所以大部份的人直覺認為少了「人工智慧人才」,從累積幾年的產業 AI 化大調查數據可以清楚看出,這六、七年來「缺乏人才」選項始終高居榜首。
當AI從未來願景變為日常營運的現實,幾乎所有企業領導者都或多或少意識到,內部員工的技能似乎不夠。但究竟少了什麼?卻又無法具體描繪出來。所以大部份的人直覺認為少了「人工智慧人才」,從累積幾年的產業AI化大調查數據可以清楚看出,這六、七年來「缺乏人才」選項始終高居榜首。
但是,究竟擁有什麼能力才算是夠格的「人工智慧人才」?上過哪些課、拿了證照、本科系畢業?每家企業需要的AI技能都不相同,現有的技術能量與想要達成的目標又不一樣,應該如何定義新的技能?更難的是,企業要如何評估技術賦能之後的成果,是否與策略目標相符且能產生效益?
正如哈佛商學院學者Jorge Tamayo所說,許多企業AI轉型過程,普遍面對兩個困境:首先是無法有效衡量技能重塑的真實成效,其次則是難以將小規模的成功經驗擴展到整個組織。相信目前推動AI有些成果的企業應該都已發現,AI時代的轉型,失敗之處往往不在於缺乏訓練課程,而在於未能從根本上改造組織的「學習文化」與「工作流程」。
要真正克服障礙,企業必須超越過去習以為常的培訓思維,並且改變行之有年的內部學習方式,從兩個更根本的層面進行系統性變革:第一,重新定義「成功」的衡量標準;第二,重新設計「學習」發生的場域。這不僅是人力資源部門的任務,更是牽動企業神經中樞的策略性革命。
超越指標迷思,從「衡量訓練」到「衡量能力」
長期以來,企業習慣用量化指標來評估培訓成效:上了多少小時課、多少員工拿到證照、課程完成率有多高。在AI時代,這些指標正迅速失去意義。一個員工花費一百小時學習AI工具,並不代表他具備了在企業內應用AI的能力;他可能只是學會了如何更快速地得到一個由機器生成的、未經審視的答案。而這很可能正好是企業最需要避免的「心智能力弱化」。
為了找出有效衡量成效的指標,組織必須比對新舊指標的差異,逐步建立新的評估體系,關鍵在於從「衡量訓練活動」轉向「衡量應用能力」。因此,評估的焦點必須從「課堂」轉移到「實際工作場景」,獎勵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展現出的「AI 應用力」。
企業可以嘗試導入以下幾種新型態的績效評估方式:
- 建立人機協作價值評估:在評估一份由AI輔助完成的報告或專案時,不只看結果的完整性,而應提問:「在這份產出中,人類的貢獻是什麼?是否提出了AI未能洞察的獨特觀點、潛在風險或創新應用?」強調超越AI生成內容的洞察與價值,而非僅僅是「潤飾」甚至「複製貼上」。
- 鼓勵「建設性質疑」:在團隊文化中,公開獎勵能夠合理論證並指出AI分析盲點的員工。最好建立一個機制,讓員工可以挑戰AI的建議,並將這些成功的「人腦戰勝電腦」案例,作為內部經驗分享的實踐方案。
- 將「風險評估」納入流程:要求員工在使用AI工具時,必須附加一份簡短的「風險與限制評估」。當中說明他們如何驗證AI產出、考慮了哪些潛在偏見,以及為何選擇相信(或不相信)其結論。這不僅能促使員工作出更負責任的判斷,其評估的品質本身,也成為衡量其思辨能力的絕佳指標。
這種轉變本身,就是一種清晰的職能與組織文化再造:使用工具的熟練度不是唯一指標,更重要的是員工與工具互動時的思考脈絡、邏輯與思辨能力。
告別單點型專案,人機協作成為日常工作流程
許多企業推動AI轉型的起手式,是成立一個「AI中心」,或要求資訊部門推動幾個亮點的先導專案。這種做法沒有錯,在推動新技術應用初期的確需要。但如果一年、三年過去,仍然停留在此,就必須審視組織是否一直將AI視為一種「外加的特殊知識」,與企業日常營運還無法直接連結。導致成功經驗難以規模化,永遠停留在少數專案中,無法成為企業重塑價值鏈與找尋新定位的動力。
要解決這個問題,企業必須停止將AI導入視為一個「額外」的專案,而是將其「嵌入」到每一個人的日常工作流程中。關鍵在於有意識、系統性地設計人機協作的關鍵環節,讓「人機協作與思辨」成為工作的預設模式,而非例外。
當組織開始擴大使用AI技術做為輔助時,必須重新審視既有流程,並模擬不同情境下,人與機器如何協作、各自負責什麼工作,這需要對現有流程再造:
推行「人類覆核」機制:所有由AI生成的、用於內部決策的關鍵報告,無論市場分析、財務預測,或策略草案等,都必須附上一頁由專案負責人撰寫的「人類覆核」。內容至少包含:(1) AI結論的核心摘要;(2) 本次AI分析最可能存在的三個盲點或風險;(3) 一個基於人類直覺或經驗提出的不同觀點或替代方案。
設計「雙路徑決策」流程:針對重要的營運決策,要求團隊必須提出兩個方案:一個是主要由AI數據分析驅動的方案,另一個則是更側重於人類經驗、倫理考量、品牌特質、組織文化,以及對利害關係人影響的「以人為本」方案。這種設計迫使團隊不能單純依賴機器,必須進行更全面的權衡與整合。
流程化、制度化是企業導入AI不可或缺的環節,但必須注意的是不要「把新酒裝入舊皮袋」,仍然用過去的檢核標準來評估新的技術。新技術導入不只是技術問題,對管理階層現有制度規章的挑戰,是更重大的管理議題,也是企業能否順利轉型的真正關鍵。
導入AI不是送員工上AI課、考證照,而是組織再造工程,從啟動、擴大到成果評估,在在都是對於企業領導者的新挑戰。
從衡量活動到衡量能力,是為了確保企業培養的是「思考者」而非「操作員」;從一次性專案到嵌入式流程,是為了確保智慧的提升是「系統性」而非「點狀」的。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構成持續轉型創造新價值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