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玻璃到網路,化學的發展是如何推動歷史?

「為什麼玻璃是透明的?」、「稀土為什麼是熱門投資標的,又是國際貿易制裁的利器?」、「石化和鋼鐵工業汙染程度高,為什麼還是不能沒有它們?」這些貫穿人類生活的材料與物質,就像是一部透過化學改變世界的微物史。

一提到「化學」,許多人往往面露難色,覺得那是高中艱難的學科。事實上,我們從早晨起床到下班小酌啤酒的日常環節,其實都和化學脫不了關係。

化學雖是一門研究物質結構、性質和反應的科學,但在《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從玻璃到手機,從肥料到炸藥,保證有趣的化學入門》這本書讓我們看見化學的發展是如何推動著歷史?各國的勢力消長和生活方式又是如何隨著新物質的合成出現,也跟著改變。

作者結合了歷史與化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圖解,加上相關的趣味軼事,告訴你生活中各種材料與物質的前世今生,帶領讀者重新體會化學的奧秘與樂趣。以下為本書精彩內容:


充斥著玻璃的現代

從早上起床到就寢之前,我們接觸到的玻璃製品多得驚人。

下床後打開開關,外面包覆著玻璃的日光燈或LED燈就會照亮室內。倒映出你臉龐的鏡子,也是玻璃質。此外,餐桌上也少不了玻璃碗盤和杯子。看看電視機、智慧型手機、電腦,它們的螢幕上都覆蓋著玻璃。透過玻璃窗,陽光照進屋內,讓氣氛煥然一新。出門上班吧!無論搭的是汽車、公車或捷運,窗戶都是玻璃製的。當然,職場和學校的建築也都使用了大量玻璃。

活在現代,你無法想像一個沒有玻璃的生活空間。

玻璃的特徵是透明、容易成形。1959年,英國的皮爾金頓公司推出了一項平板玻璃工業的革命性發明,那就是浮法玻璃(亦稱「退火玻璃」)。

浮法玻璃是將鍋爐裡的玻璃熔融液加熱到約攝氏1600度,再倒入熔化的錫漿裡,玻璃熔融液浮上錫面後,便會均勻延展開來。液態金屬表面是完全平滑的,可以將逐漸冷卻、自然變得平整的平板玻璃不斷引出錫槽。之後也不需要打磨,這樣就能製成兩面幾乎完全平滑的平板玻璃。 此外,設備大型化也提高了生產力並促進節能。玻璃工業為了因應汽車業界的需求,製造出又薄又平整、厚度為0.2到0.3公厘的浮法玻璃,後續更進一步開發薄板化技術,得以生產厚度僅有0.07公分到0.11公分的超薄玻璃。

玻璃工業分為平板玻璃、光學玻璃、玻璃器具(瓶罐、家用器具、裝飾品等)三大部分,平板玻璃即為重心所在。

玻璃的缺點是堅硬易碎、耐熱但不耐劇烈溫度變化。因此後來開發出碎片不至於飛散的夾層玻璃、破碎後會變成細小顆粒的強化玻璃,以及耐高溫的耐熱玻璃。  

玻璃的起源

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製造玻璃的呢?如果是自然界的話,倒是有黑曜石(黑曜岩)這種玻璃質地的岩石,曾在石器時代當做匕首使用。

關於人類如何發現玻璃,說法有很多。玻璃的材料取自岩石和砂礫中的成分,主要有矽砂(石英)、碳酸鈉(純鹼,天然鹼)、碳酸鈣(石灰石)。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古老的玻璃,是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遺址中出土的玻璃球。在埃及第四王朝(約西元前二十四世紀)的遺址裡,還保留了吹製玻璃的圖畫。另外,考古學家也推測,在西元前五千年左右的美索不達米亞,就已經懂得製造玻璃球了。

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大約西元前四千五百年時,就已有製造藍色陶器「古埃及彩陶」(Egyptian faience)的技術。這是用來代替當時非常貴重的綠松石和青金石,廣泛製作成裝飾品和陪葬品。這種彩陶的釉藥材質與玻璃相同,燒製後表面會變成玻璃質地。以這種方式製成的物品,應可說是最早的玻璃。

另外,還有一則軼事。

兩千年前的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曾在著作《自然史》中提到,三千年前的腓尼基(現在的黎巴嫩),有位純鹼商人準備生火炊煮時,因為找不到架鍋子的石頭,於是拿成塊的純鹼當鍋架,沒想到裡面混入了砂,結果就這樣燒成了玻璃。 但這段文字十分令人起疑。除非砂子裡偶然混入矽砂(石英)和碳酸鈣(石灰石),否則這件事根本無法成立;更何況,區區柴火的溫度,真的能燒出玻璃嗎?

我曾在高中化學課堂上做過「鉛玻璃」。這是用較低溫度就能製成的玻璃,原料只需要矽砂粉末、氧化鉛和碳酸鈉就可以了。我將兩只花盆疊在一起做成火爐,再架上裝有原料的坩堝,以瓦斯噴槍加熱。只要使用能維持在攝氏800度的熱源,就能將坩堝裡的原料熔成液體。雖然這麼說對老普林尼很抱歉,但我實在不相信光靠柴火的火力,就能燒出比鉛玻璃需要更高溫的玻璃。

總而言之,就當做那時候真的碰巧做出玻璃吧。後來,人們將玻璃熔融液倒入模具(鑄造玻璃),或是用棍棒沾裹泥漿做成的芯,再捲起玻璃熔漿的方法,製造出玻璃壺和瓶罐。

串連網路的光纖

現在大家所使用的網路線必定都連接著光纖。支撐資訊科技的光纖,其本體是直徑只125微米的細玻璃線。玻璃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光纖則會再另外添加二氧化鍺,製成折射率高的纖芯。纖芯的直徑為9微米,傳輸資訊的光(近紅外線,是紅外線中波長最短的)主要就是透過纖芯傳導。

由於玻璃線和纖芯的折射率不同,通過纖芯的光會在邊界面不斷以全反射(一種特殊的光學現象)的方式前進,由於沒有折射導致的光線損失,因此能一路傳輸至遠方。

另外,為了讓光線能傳送到遠方而不致減弱,光纖是以透明度非常高的高純度材料製成,將數根到數百根不等的光纖合成一束後,構成了光纖纜線。傳送到各個家庭的網路線裡都含有一根或兩根光纖,基地臺之間則是使用含有一千根光纖的纜線。

另外,橫跨太平洋的海底電纜,為了能夠沉在深海裡,特地以非常堅固的構造製作;淺海的纜線則是捲上鐵線,以防鯊魚等生物啃咬。

(圖片來源:究竟出版社提供)

未來的玻璃

生活周遭用玻璃製成的物品非常多,例如:玻璃窗、瓶子、杯子、鏡子、餐具……等。而除了這些日用品,試管、燒瓶等實驗儀器、透鏡和玻璃纖維也都是玻璃製成,用途十分廣泛。它具有高透明度、氣體和液體無法滲透、耐酸、不會溶解、不生鏽、高耐熱性、可任意塑形等性質。

(圖片來源:究竟出版社提供)

玻璃的缺點則是遇到強大的衝擊會破裂,在快速升溫或降溫時容易損壞。不過,就以大幅改變生活和媒體傳播方式的智慧型手機為例,它裡面就包含了能支援液晶螢幕功能、厚度不到○.一公分的玻璃;能保護螢幕,薄透又不易破裂的玻璃;以及將影像色調校正得更鮮豔的玻璃……這些玻璃都講究不易受損、不易破裂、可適應溫度變化。現在需求量越來越大的,並不是傳統平板玻璃般的厚玻璃,而是超薄玻璃。

全球平板玻璃公司龍頭旭硝子(現在的AGC),在2011年5月,以浮法玻璃工法研發出厚度僅0.01公分的超薄玻璃。2014年5月,該公司成功用浮法玻璃工法,將0.005公分厚的超薄玻璃,捲成寬115公分、長100公尺的圓筒。這種超薄玻璃的透明度、耐熱度、耐腐蝕性、氣體阻絕性、絕緣性都十分出色。它可以發揮其輕量柔軟的特性,用來製造電致發光照明設備、觸控式螢幕等等。

至於建築用的平板玻璃,因為亞洲各國有許多新興的平板玻璃公司掘起,傳統玻璃公司很難與其競爭。今後,玻璃的發展應該會逐漸走向以超薄玻璃的技術革新來因應市場競爭,值得大家矚目。

本文節錄自《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由究竟出版社授權轉載。